“皇上,这馄饨味道如何?”随从小心翼翼地问道。
康熙放下瓷碗,眼神突然变得锐利如刀,声音低沉得让人心颤:“杀了摊主,他有问题!”
一句话如惊雷炸响,平静的午后瞬间杀机四伏。
01
紫禁城内,龙椅之上。
康熙皇帝眉头紧锁,手中拿着一份来自江南的奏折。
“启奏皇上,江南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赋税收缴顺利...”
奏折上的字迹工整,内容却让康熙心生疑虑。
就在昨日,内务府的一名太监私下向他汇报,说是听闻江南百姓生活困苦,怨声载道。
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究竟哪个才是真相?
康熙将奏折重重地放在龙案上,起身走到窗前。
透过雕花窗棂,他看到的是巍峨的宫墙,听到的是鸟儿清脆的叫声。
这里太安静了,安静得让他与真实的民间隔了十万八千里。
“太祖当年微服私访,深入民间,才有了后来的千秋基业。”
康熙心中暗想,或许是时候效仿先祖,亲自去看看这大清的江山。
他转身走回龙案,提笔写下一道密旨。
“传魏东亭、索额图、李德全三人觐见。”
不出一炷香的功夫,三名心腹便跪在了御前。
“朕欲南下微服私访,你们可愿随朕同行?”
三人面面相觑,随即齐声应道:“臣等愿为皇上赴汤蹈火!”
康熙满意地点了点头。
这三人都是他从小培养起来的心腹,武功高强,忠心耿耿。
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有着一副普通人的面孔,不会引起旁人的注意。
三日后的清晨,四个衣着朴素的男子从德胜门悄然出城。
为首的中年男子相貌威严中带着和气,正是化名“王老爷”的康熙皇帝。
身后三人分别扮作账房先生和护院,实则是魏东亭、索额图、李德全。
一行人骑着寻常的马匹,沿着官道一路南下。
康熙特意换上了粗布衣衫,但举手投足间仍难掩那股与生俱来的贵气。
“主子,您这样子一看就不像寻常商人。”魏东亭小声提醒。
康熙闻言,故意弯了弯腰,学着商人那般精明的神态。
“这样如何?”
“像了像了!”李德全忍不住偷笑。
一路上,他们住的都是普通的客栈,吃的也是寻常的饭菜。
康熙倒是不觉得苦,反而觉得新鲜有趣。
在一个小县城的客栈里,康熙听到隔壁桌有几个商贾在闲聊。
“唉,现在这生意是越来越难做了。”
“可不是,光是各种税费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朝廷不是说要减税吗?怎么我们这里的税反而更重了?”
康熙默默地听着,心中记下了这些话。
看来江南的情况确实不如奏折中说的那么太平。
夜深人静时,康熙躺在硬邦邦的床上,想着白天听到的那些话。
作为皇帝,他知道政策从京城传到地方,往往会走样变形。
但走样到什么程度,他之前从未有过切身体会。
这次微服私访,算是给了他一个近距离观察的机会。
十日后,一行人抵达了扬州城。
刚一进城,康熙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宽阔的街道上车水马龙,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一派繁华景象。
“看这架势,江南确实富庶啊。”索额图感叹道。
康熙却没有被表面的繁华所迷惑。
他注意到,虽然街上人来人往,但大多数人的衣着都比较朴素。
真正穿金戴银的,只是极少数人。
在一家茶楼里,康熙点了壶好茶,坐在靠窗的位置细心观察。
楼下不时有衣衫褴褛的乞丐经过,与街道的繁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客官是外地人吧?”茶楼的小二凑过来搭话。
“正是,从京城来做生意的。”康熙随口答道。
“那可要小心了,现在官府查得严,各种规矩也多。”
小二压低声音说道:“前几天还有个外地商人因为没按规矩交税,被关了好几天呢。”
康熙心中一紧,看来地方官员确实在税收上做文章。
他又在茶楼里坐了一个时辰,听到了不少类似的抱怨。
百姓对官府的不满,远比奏折中反映的要严重。
傍晚时分,四人在一家客栈安顿下来。
康熙召集三人到自己房间密谈。
“看来朕之前的担心是对的,地方官员确实有问题。”
“主子,那我们是否要立即查办?”魏东亭请示道。
“不急,朕要看看这水到底有多深。”
康熙摆了摆手:“我们继续往南,多看看其他地方的情况。”
02
离开扬州后,一行人转向苏州方向。
康熙刻意避开了大城市,专门挑选小县城和乡镇停留。
在一个叫做柳河镇的地方,他们遇到了一件让人愤怒的事。
镇上有个卖豆腐的老汉,因为交不起新增的“摊位费”,被几个衙役当街打了一顿。
老汉躺在地上哀号,围观的百姓都敢怒不敢言。
康熙看在眼里,怒火中烧,几次想要出手制止。
但魏东亭及时拉住了他:“主子,不可冲动!”
“这些狗官!”康熙咬牙切齿。
“主子,现在暴露身份反而不好,不如我们先调查清楚再说。”
李德全在一旁劝道:“以后收拾他们有的是机会。”
康熙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中的怒火。
他知道三人说得对,现在最重要的是摸清楚整个江南的情况。
当晚,他们住在镇上唯一的客栈里。
康熙特意找店家打听那个卖豆腐的老汉。
“唉,老张头可怜啊,一个人拉扯着孙子,本来日子就不好过。”
店家叹息道:“现在又要交各种费用,他哪里交得起?”
“朝廷不是有恩泽政策吗?”康熙试探性地问道。
“恩泽?”店家苦笑:“政策是好政策,可到了我们这里就变了味。”
“本来说是减免税收,结果减免的同时又增加了其他名目的费用。”
“算下来,我们老百姓负担反而更重了。”
康熙听完,心中五味杂陈。
他精心制定的惠民政策,到了地方竟然变成了扰民的工具。
这些地方官员的胆子,比他想象的还要大。
又行了三日,四人来到一个名叫青石镇的地方。
这个镇子不大,但地理位置重要,处在几条商道的交汇处。
镇上的客栈生意很好,康熙他们好不容易才找到房间。
夜深时分,康熙正准备就寝,忽然听到隔壁房间有人在小声说话。
声音很轻,断断续续,听不太清楚具体内容。
康熙也没太在意,毕竟客栈里人来人往,有人说话很正常。
他躺在床上,想着这几天的见闻,渐渐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一早,康熙被外面的喧闹声吵醒。
透过窗户往外看,原来是有商队经过,赶早路的人很多。
康熙洗漱完毕,和三个随从一起下楼用早餐。
客栈的早餐很简单,就是小米粥配咸菜,还有几个包子。
虽然简朴,但很干净,康熙吃得很香。
“客官们是要继续赶路吗?”店家过来询问。
“是的,准备到苏州去看看。”康熙回答道。
“那可要早点出发,这段路不太好走。”
店家提醒道:“最好在天黑前赶到下一个镇子。”
康熙点头称谢,心想这店家倒是个实在人。
用过早餐,康熙决定在镇上转转,看看当地的风土人情。
青石镇虽然不大,但很热闹,各种小买卖应有尽有。
街道两旁摆满了小摊,卖的都是些日常用品和当地特产。
康熙走走停停,时不时买点小东西,体验着普通百姓的生活。
在一个卖草药的摊子前,他停下脚步。
摊主是个老者,正在整理着各种药材。
“老人家,这些药材都是本地产的吗?”康熙好奇地问道。
“大部分是,也有一些是从外地进来的。”
老者热情地介绍着:“我们这里山多,出好药材。”
康熙又问了几个问题,老者都耐心回答。
从谈话中,康熙了解到当地百姓的生活还算安稳。
虽然税收负担重了些,但总体上还能维持温饱。
这让康熙稍微松了口气,看来不是所有地方都有严重问题。
中午时分,四人来到镇子中央的一个小广场。
广场上有几棵大槐树,树荫下聚集着不少乘凉的人。
康熙找了个空地坐下,听着周围人的闲聊。
大多是些家长里短的琐事,偶尔也会谈论些时事。
总的来说,这里的氛围很平和,没有什么异常。
03
下午时分,康熙一行在镇上继续闲逛。
走着走着,他们来到了镇子边缘的一条小巷。
巷子不宽,但很干净,两旁种着一些花草。
在巷口的地方,有一个小小的馄饨摊。
摊主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正在忙着准备食材。
看他的手艺,包馄饨的动作很娴熟,显然是个老手。
“老板,馄饨怎么卖?”康熙走上前询问。
“三文钱一碗,料足汤鲜。”摊主抬起头,露出憨厚的笑容。
“那来四碗。”康熙爽快地说道。
摊主立即开始忙活,先烧水,然后准备馄饨。
康熙四人在摊子旁的小桌前坐下,这里环境不错,很清静。
“客官们是外地来的吧?”摊主一边包馄饨一边闲聊。
“是的,从北边来的。”康熙随口答道。
“北边好啊,听说那里很繁华。”摊主羡慕地说道。
“各地都有各地的好处,你们这里也不错。”康熙客气地回应。
“哪里哪里,我们这就是个小地方,没什么可看的。”
摊主很谦虚,继续忙着手里的活。
不一会儿,水开了,摊主开始下馄饨。
馄饨在沸水中翻滚,很快就熟了。
摊主盛了四碗,端到桌前。
“客官们尝尝,这是我的手艺。”
康熙拿起勺子尝了一口,确实不错。
馄饨皮薄馅大,汤也很鲜美。
“手艺真好!”康熙由衷地赞叹。
摊主听了很高兴:“客官满意就好。”
四人一边吃一边聊,氛围很轻松。
摊主偶尔会过来添汤,服务很周到。
康熙觉得这顿饭吃得很舒心,比在宫里吃山珍海味还要享受。
这就是民间的味道,简单却真实。
吃馄饨的过程很愉快,摊主也很健谈。
他向康熙介绍了当地的一些风俗和特产。
语言朴实,但很有生活气息。
康熙听得很认真,不时点头表示赞同。
这种和普通百姓交流的感觉,让他觉得很新鲜。
在宫里,所有人都对他毕恭毕敬,说话都很小心翼翼。
但在这里,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客人,可以随意交谈。
“老板在这里开摊多久了?”康熙好奇地问道。
“也就两三年吧,之前在别处做过小买卖。”
摊主回答得很自然:“后来觉得这里不错,就定下来了。”
“生意怎么样?”
“还行,能维持生活。”摊主笑了笑:“虽然赚不了大钱,但也够了。”
康熙点点头,觉得这人很知足。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能有这样的心态确实难得。
“这馄饨的馅是什么做的?味道很特别。”索额图问道。
“就是普通的猪肉馅,不过加了几样调料。”
摊主解释道:“是祖传的配方,别处吃不到。”
几人继续闲聊着,时间过得很快。
不知不觉中,四碗馄饨都见了底。
康熙感觉很满足,这确实是一顿不错的午餐。
康熙慢慢放下手中的勺子,似乎很满意这顿午餐。
他擦了擦嘴,准备起身离开。
就在这时,康熙的表情突然变了。
原本和善的神色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可怕的威严。
他缓缓站起身来,眼神变得锐利如刀。
“杀了摊主,他有问题!”
康熙对着魏东亭等人低声下令,声音虽轻但充满杀气。
这句话如晴天霹雳,瞬间打破了午后的宁静。
摊主听到这话,脸色顿时大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