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战工作重点是党和非党的联盟,这其中既有劳动人民的联盟,也有非劳动人民的联盟。要是统战工作没做好,和群众脱离了,那各项工作就更难开展。从历史经验来看,一骄傲就会脱离群众,最终走向失败。所以,共产党人绝不能骄傲,得融入人民群众,没资格凌驾于人民之上。
陈毅元帅在统战工作方面,言行一致。他说了怎样的话,就一直照着去做......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统一战线是战胜敌人的重要武器之一。长期的革命斗争里,诸多事实都证明了这一点。
20世纪30年代中期,依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总政策,陈毅负责说服动员游击队接受改编。在这过程中,他在统一战线工作方面的出色才能尽显无遗。
1934年秋天,红军主力开始长征。之后,有几万游击队员在项英、陈毅等同志组成的中央分局带领下,展开了为期3年的艰难斗争。其中,陈毅带着红军战士们,在赣粤边游击区一直坚守,直到抗日战争爆发。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党中央向全国发布宣言,呼吁全中国人民、政府还有军队团结起来,筑起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实长城,抵御日寇的侵略。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经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抗争,国民党政府不得已宣布抗日。
2025-08-05,中国工农红军改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之后,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给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的番号,把陈毅等人带领的红军游击队改编成新四军。
那时,在南方坚持斗争的红军游击队,和党中央断了联系,已有三年时间。
陈毅等人在香港刊物上,看到毛主席同年5月在苏区代表大会的报告,知道了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政策。他们坚决拥护党中央这一重大决策,马上给国民党政府的大余县长发了“快邮代电”,提出停止内战、一起对外的主张。
1937年9月,陈毅亲自前往大余,和国民党政府县长、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代表以及国民党军第46师代表展开谈判。
国民党嘴上说着合作抗日,实际还在对游击队搞“清剿”。而且在谈判时,他们用赏金、名利当诱饵,想让游击队员“自新纳降”。
面对国民党的这一行为,陈毅遵循党中央精神,坚守原则。他一方面认可国民党抗日的表态,另一方面严厉斥责国民党所谓的“自新纳降”。
陈毅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立场上,向国民党官员说明,不举国一心就没法抗日。这事儿关系着中国历史转折,也关乎世界反侵略阵线的推进。最终,他和国民党代表达成协议,决定让红军游击队下山整编。
在这个历史转折的关键当口,要把国共合作抗日的方针,宣传给那些分散在各个山区,还不断被国民党“清剿”的游击部队,并且动员他们下山整编,这事儿可太难了,甚至还有很大危险。
当时,不少同志亲眼看到,陈毅穿着长衫,打扮得像个绅士,深入边区游击部队做宣传动员。有一回,陈毅竟被绑了起来,还被错当成叛变投敌的,遭到审讯。
陈毅从抗日大局出发,既坚持原则,又充满机智勇敢。他不断给游击部队的同志们讲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方针,耐心解释党的原则立场。最终,成功说服了众多游击部队的同志,边区的红军游击队欣然接受改编,新四军也得以较为顺利地组建起来。
随着抗日局势变化,党中央和毛主席给新四军领导下指示,让他们抓住好时机,往敌人后方深入。行动要灵活果断,纪律得是模范的,还要做好群众工作。积极去发动和组织群众,把好多游击队拢到自己身边,在大江以南创建一些出色的抗日游击根据地,让民族统一战线能进一步发展。
不久,陈毅果断按党的指示行动,带着新四军第一支队带头向东进发,到了苏南茅山一带。
那时,第一支队只有4个团,总共4000多人。可苏南的游击队多得很,有好几百支。大的队伍能有几百人,小的也就几十人。这些游击队的“司令”成分复杂,有知识分子,有帮会头目,有跟党组织断了联系的共产党员,还有国民党政府的官吏。要把他们团结起来一起抗日,难度着实不小。
茅麓农场经理纪振纲,以前是冯玉祥的部下,在茅山地区算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国民党军队溃退时,他花钱买了一批枪械和迫击炮,还收拢了一些军人,想组建“民团”,保护他那投资了40万元的农场。
那时,我军有些干部瞅见纪振纲手里的武器,挺感兴趣,打算把他的武器缴了,用来抗战。陈毅知道这事儿后,很有谋略地说:一个纪振纲是容易对付,但江南那些大大小小的游击“司令”就会敌视咱们,几十万群众也会跟咱们疏远,士绅会反对,帮会会起疑。这样一来,咱们就孤立无援了,还谈什么广泛的统一战线?共产党又拿什么领导抗战?
干部们觉得陈毅这话很有道理,就没那么做。
没过多久,陈毅亲自上门找纪振纲,做他的争取工作。与此同时,新四军在几场战斗里都打了胜仗,表明新四军真心抗日,而且很会打仗。这些事让纪振纲改变了态度。
后来,纪振纲主动把武器弹药捐给了新四军。这次争取工作成功意义重大,江南不少“司令”和士绅不再有疑虑,同时,我党积极抗日的主张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这为新四军在江南站稳脚跟、发展队伍,创造了极为关键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