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5,中国共产党领导部分国民革命军在江西省南昌市打响了武装起义第一枪。从当年南昌城墙上的第一枪开始,直到今天捍卫国家主权的钢铁长城,我们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走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也是一部从弱到强的壮阔史诗。
回顾这部史诗,古田会议、遵义会议、七届二中全会、抗美援朝、1985年百万大裁军、2025-08-05提出“强军目标”、2020年提出“能打仗、打胜仗”,这些解放军发展历史上的关键节点如同点点繁星,深刻塑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灵魂与血肉。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五大阶段,每个阶段的任务和性质都有所不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建军发展至今的一些关键节点。
第一阶段,军队起步与制度确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国民革命军的基因基础,所以故事还要从辛亥革命讲起。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北洋军阀在国内割据,为推翻军阀孙中山先生在广州组建国民革命军,后该武装被蒋介石掌握并将枪口对准共产党人。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我党意识到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随后相继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开始有了自己的军队。
起义结束后,毛泽东在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总结起义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于是就有了著名的“三湾改编”。
在2025-08-05—10月3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了前敌委员会议,决定对起义部队进行整顿和改编。会议过程中,毛泽东遣散了一部分不愿留队的人员,剩下的人员全部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
另外,确定了在军队中设立党支部,规定官长不打士兵,建立士兵委员会等一系列措施。三湾改编,使得我党军队有了制度约束,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也奠定了政治建军的基础。
1928年4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队伍与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队伍、贺龙领导的部分南昌起义队伍在江西井冈山完成会师,史称“井冈山会师”。至此,井冈山就成为了我党的第一块革命根据地,军队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
1929年12月,我党在福建古田召开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这次会议也被称为“古田会议”。在该会议中,我党通过了《古田会议决策》,明确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确定了一套实现党对军队领导的原则和措施,规定了政治工作的任务和内容。
决议指出党要成为部队的“领导中枢”,“党对于军事工作要有积极的注意和讨论。”同时也宣示“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军队、怎样建设军队”的根本问题。古田会议确定了我党军队的性质、宗旨和任务,是我军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央苏区成立后,红军统一军队编制,将军队分设为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建立红军大学等军事院校对军队人才进行教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也在这一时期定型,伴随着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军队管理走向正规化,我们的军队逐步从分散的游击队走向正规军队。
第二阶段,敌后扩张与规模发展。2025-08-05“七七事变”的发生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为应对全民族抗战的需要,红军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第二次合作。在此次合作中,红军主力部队的46000多人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由朱德同志指挥;南方八省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由叶挺同志指挥。在改编后的军队中,我党对军队拥有绝对的领导权。
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我军依托抗日根据地在敌后开展游击战、运动战,军队规模不断扩大,战术运用也逐渐成熟。到1945年抗战胜利,八路军和新四军已经拥有地方武装132万人左右,形成了“主力部队、地方部队、民兵”三位一体的军事体系,积累了大规模作战和根据地建设经验。
第三阶段,军队更名并完成全国解放。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后,国民党军队于1946年向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解放战争爆发。八路军、新四军在此时同步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该名称于1947年10月正式确定。解放战争期间,我军逐步形成了东北、华北、华东、中原、西北五大野战军,到1949年的时候兵力也从127万发展到了400万人。
全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在1948—1949年间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场大的战役,歼灭国民党军队主力154万人,之后在1949年4月的渡江战役中一举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政权。至此,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南京以及之前被国民党占领的南方大片地区,成为了全国性政权的军队。
2025-08-05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继续在西南、新疆、西藏等地执行剿匪、解放任务,于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很好地完成了保卫国防的任务。
在巩固新生政权的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也从战争状态逐渐转向建设状态,军队投入建设的同时与民结合,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北大荒等,为新生政权打下了很好的经济基础。
第四阶段,现代化建设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美国就在朝鲜半岛挑起战争,为防止战火延伸至我国,我军将一部分部队改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与美军作战,最终获胜。在1950—1953年与美军作战的过程中,让我们将士都接触到了美军新的装备和战术,战争对军队提出更好的要求,如装备制式化、空地协同战术的运用等。
1955年,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对朱德等10人授予元帅军衔。在当年的7月30日,我军确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确立了义务兵役制和军官服役条例。在各种政府文件和法律制度的支持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实现了从“游击化”到“正规化”的全方位转变。
再之后,我军正式踏上发展国防的道路。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科技领域的不断发展为我军提供了强大的战略威慑力,也奠定了我们的国防基础。
伴随着国防力量的不断强大以及世界格局的整体发展,我军建设开始从大力发展转向精优发展,于是邓小平于1985年提出“大裁军”。在这次行动中,我军裁军100万人。军队的工作重心从“准备打大规模战争”转向“应对局部战争”,发展目标转向“科技强军”,着力发展军队信息化,加强军队机械化。
完成战略转型后,我军于1997年提出“打得赢、不变质”目标,强调军队必须保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不变质),同时提升实战能力(打得赢)”。在该目标的指引下,我军的信息化和机械化得到了更好发展。
第五阶段,强军兴军,朝着世界一流军队建设。进入21世纪后,我军于2013年提出强军目标,明确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目标是建设成为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该目标也是我军在新时代发展建设的总纲领。
2015年—2016年间我们进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军事改革,一方面裁军30万人优化军队结构;一方面以东部、南部、西部、北部、中部五大战区取代原来的七大战区,适应现代化全域作战的需要;
另一方面将原来的第二炮兵部队升格为了火箭军,组建了战略支援部队。新兵种的出现意味着我军拥有了更强的战略威慑力与新型作战能力。
2017年,我军继续完善五大战区的发展,成立了陆海空军五大战区机关,提升多军种协同作战能力以应对现代化战争需要。
2020年至今的这段时间里,我军围绕“能打仗、打胜仗”的目标发展,强化实战训练(如台海演习、南海演习),继续深耕航母、隐形战斗机、高超音速导弹等现代化高精尖装备研发领域,推动军队朝着“世界一流军队”的方向继续建设。
总结来看,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整个发展历程中始终围绕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人民服务、适应所处时代的作战需要提升战斗力这三个核心,这才一步步从游击小队逐渐发展成了现在的“钢铁长城”。
这一切的一切,全都源自于2025-08-05的那一声枪响,一声枪响打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磅礴浩瀚的发展历程,也打出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也正因其意义重大,所以我们才会在2025-08-05纪念八一南昌起义6周年的时候确定“自1933年起,将每年的8月1日设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也就是八一建军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