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美军力的讨论总有各种极端声音,有人拿着福建舰海试的视频喊“超越美国指日可待”,也有人翻出十年前的报道说“差距至少三十年”。
到底哪种说法靠谱?被网友称为“局座”的张召忠在一次访谈里说得明白:别被情绪带偏,差距得掰开揉碎了看,既不能盲目自大,也犯不着妄自菲薄。
认知里的“温差”
张召忠的“战忽局”名号,就来自一次著名的“认知反转”。2011年之前,他在节目里反复说“中国搞不出隐身战机,顶多是歼10改”。
这话连美国军方都信了——当时美军正犹豫要不要拆F-22生产线,听了这话干脆拍板:拆!
结果当年1月,美国防长刚踏上中国土地,歼20首飞的消息就炸了锅,美军直呼“被忽悠了”。
这种认知偏差,至今还在影响大众判断。比如有人看到中国航母从无到有,十年间造出3艘,就觉得“下饺子速度超过美国”。
但他们却没算过美国造航母已经有110年历史,光是封存的退役航母就有8艘,维修厂里随时能调出3000名熟练技工。
可另一个极端却反过来,有人盯着美国11艘核动力航母的数据,就断言“中国永远追不上”。
这忽略了福建舰用常规动力跑出的电磁弹射效率,已经超过美国福特号初期的表现。
张召忠在访谈里举过一个例子:就像两个学生,一个从小学就请家教补奥数,一个高中才开始发力。你说谁强?肯定是前者基础牢,但后者进步快也是事实。
这种“基础差”与“进步快”的并存,正是当下中美军力最真实的写照。
哪些地方美国还稳坐“第一”?
要谈差距,得先看“体系成熟度”。美国的军事优势,从来不是某件武器厉害,而是整套系统能高效运转。
比如它在全球有374个军事基地,从德国拉姆施泰因到日本横须贺,形成一张“3小时投送网”,早上在中东炸完目标,下午就能把伤员送回本土治疗。
中国目前只有吉布提一个海外后勤点,远洋作战时,光是军舰加油就得依赖沿途港口的临时合作,效率差了不止一个档次。
实战经验的积累更是明显。从朝鲜战争到阿富汗撤军,美军70多年没停过打仗,光是2001年到2020年,就打了19年反恐战争。
这种“真刀真枪”练出的本事,体现在细节里:特种兵夜间渗透时,能用热成像仪在300米外分清战友和敌人;航母舰长能凭风浪预判舰载机起降风险,这些都不是演习能完全模拟的。
中国军队最近一次大规模实战还是1979年,虽然演习越来越贴近实战,但没经过战争检验,就像学生没参加过高考,心里总有点没底。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差距是“军民融合”。美国的F-35战机,用的电脑芯片和民用特斯拉汽车同源,成本能压到8000万美元一架;SpaceX的火箭技术,稍改改就能用来发射军用卫星。
中国军工这几年进步快,但很多技术还困在“纯军用”圈子里,比如某型无人机的导航系统,用的还是专门定制的芯片,成本比民用版高3倍,这就是“转化慢”的代价。
中国的“破局点”
但差距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几年中国在“非对称领域”的突破,让美国不得不重新评估对手。
最典型的就是电磁弹射技术,福建舰虽然是常规动力,但其电磁弹射系统的故障率只有5%,比美国福特号初期的25%靠谱多了。
去年海试时,它成功弹射了从3吨无人机到32吨预警机的各种机型,证明这套系统已经能用——要知道,美国为了搞定电磁弹射,花了28年,砸了130亿美元。
导弹领域的“弯道超车”更明显。东风家族里,东风-21D能在1500公里外精准打击移动航母,东风-27的射程直接提到5000公里,还能在大气层边缘“打水漂”——这种轨迹让美国的“萨德”反导系统基本成了摆设。
去年美军模拟推演台海冲突,发现如果东风导弹先打掉关岛的弹药库,美军在西太平洋的战机可能连一周都撑不下去。
无人机的“蜂群战术”也是个惊喜。攻击-11隐身无人机能连续飞行12小时,彩虹-7能挂载4枚反舰导弹……
这些无人机配合有人机作战时,能形成“1架歼20带8架无人机”的编队,作战效率比单纯的有人机群提高3倍。
美军虽然也有“捕食者”“死神”,但单价是中国同类产品的5倍,真要打消耗战,美国未必耗得起。
美国的“霸权账”和中国的“防御账”
看军费账本,更能明白两国的不同选择。2025年美国军费涨到8926亿美元,差不多是中国的3倍。
但这笔钱里,40%花在了海外基地维护和盟友身上——光是在欧洲为了“威慑俄罗斯”,一年就得扔800亿。给乌克兰的军事援助,三年花了750亿。
中国的2960亿军费,70%用在了装备更新和人员训练上,比如给基层部队换新型步枪,给航母配够舰载机,每一分钱都花在“家门口防御”上。
这种思路差异,体现在国际合作上更明显。美国靠北约、美日韩同盟搞“军事小圈子”,但这些盟友也不是白帮忙的——日本每年要给美军交200亿“保护费”,欧洲各国抱怨“被美国当提款机”。
中国走的是“伙伴关系”路线,和俄罗斯搞联合军演,帮巴基斯坦建核电站,这些合作不带军事附加条件,反而更持久。
张召忠表示:美国是靠拳头逼着别人站队,中国是靠利益吸引别人合作,时间长了,效果会不一样。
差距会缩小还是拉大?
张召忠在访谈里算过一笔账:美国现在的军事技术储备,就像攒了一屋子旧家具,虽然有些过时,但数量多;
中国是新买了几件高档家具,虽然总数少,但每件都好用。未来十年,关键看谁能更快“更新家具”。
美国的麻烦在于“老本快吃完了”。F-22生产线拆了,想重启至少要花500亿;海军造一艘福特级航母要130亿,国会都嫌贵;六代机项目因为没钱,已经推迟了3次。
中国的挑战则在“基础薄弱”——航空发动机的寿命只有美国的1/5,高端机床还得进口,这些“卡脖子”的地方,不是砸钱就能马上解决的。
但有一点越来越明确:中国不想和美国搞“军备竞赛”。
就像国防部发言人说的:“我们造航母,是为了让台湾海峡的渔船能安心捕鱼;搞导弹,是为了让家门口的豺狼不敢进来。”
这种“够用就好”的思路,反而能避开美国“为霸权而耗”的陷阱。
说到底,中美军力的差距,从来不是简单的“谁强谁弱”,而是两种发展路径的较量。
张召忠那句“别被误导了”,其实是在提醒大家:既别因为福建舰下水就喊“超美”,也别看到美国航母多就觉得“没希望”。
承认差距是清醒,保持进步是底气,这或许就是看待这场大国博弈最理性的态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