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等多家媒体报道,引少林寺管理处消息,7月27日,少林寺住持释永信涉嫌刑事犯罪,挪用侵占项目资金寺院资产,长期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等,被带走调查。
7月29日,少林寺管理所再发消息,说已经请来了白马寺的方丈印乐法师,正式接替释永信,担任少林寺主持。
释永信事件,刷新了大众的三观。要知道作为一个出家人,而且还是名誉海内外的高僧,本应该是德高望重,两袖清风,不染世俗才对,但是他竟然有挪用资金,喜近女色等等,这让大众是无法接受的。
也有人爆料,释永信和很多女子合影,从照片看,释永信要么是哈哈大笑,要么是目露凶光,这和大众认为的“平易近人”“两袖清风”的得道高僧完全不同。
也有人发现,原来十年前李敖就评价过,真是一语成谶。
释永信这下应该是栽了
1999年,34岁的释永信正式接任少林寺住持,成为这座千年古刹历史上最年轻的掌舵人之一。
当时的他或许未曾想到,二十余年后的自己会成为中国宗教界最具争议的人物,有人称他为"佛门CEO",将少林寺打造成市值数十亿的商业帝国;也有人质疑他背离初心,让清净佛地沦为名利场。
回头看,释永信的商业化轨迹,其布局之早、范围之广令人咋舌。
1998年,他便成立河南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率先在宗教界开启资本运作。随后的二十年间,少林无形资产管理公司、少林欢喜地文化公司等16家关联企业相继成立,业务涵盖武术培训、影视制作、食品开发甚至房地产投资。
公开数据显示,仅2019年,少林寺相关产业营收便突破5亿元,其中门票收入占比达63%,衍生产品开发收入约1.2亿元。
这种商业扩张伴随着高频次的名人互动。资料显示,释永信曾与马云探讨"少林商业模式",陪同普京参观藏经阁,与张纪中合作拍摄武侠剧,甚至在博鳌论坛与企业家探讨"禅意管理"。
这些跨界互动让少林寺的曝光度持续攀升,却也让"商业化"的标签愈发鲜明,当一位住持的行程表上,商业会晤多于佛事活动,当寺庙的公众号频繁推送"少林月饼""禅意面膜"的促销信息,争议便在所难免。
真正引发大众不适的,是释永信在公开场合与女性接触时的姿态。
2015年,他与主持人李湘的一张合影在网络流传:李湘身着黑色丝袜与高跟鞋,在佛像前与释永信相谈甚欢。
佛门净地的庄严感与世俗装扮形成强烈反差。更引人争议的是释永信的神情,有网友放大照片细节发现,他嘴角微撇,眼神游离,与传统僧人应有的沉静庄重相去甚远。
类似的场景并非孤例,在与多位女性的公开合影中,他或侧身倾斜身体,或眼神紧盯对方,这些细微举动被解读为"举止轻佻",与"出家人"的身份形成割裂。
这种观感早在十年前便被作家李敖精准预判。
2013年,李敖在微博发布一张释永信的照片,配文写道:"真正的修行者,眉宇间会流露慈悲喜舍;而有些人穿僧衣戴佛珠,眼里却藏着欲望与戾气。"
这番话当时引发轩然大波,但如今再看,李敖的观察恰似一语中的,修行者的外在气质往往是内心境界的投射,当一位高僧的公众形象更多与商业、争议绑定,其精神修为自然会受到质疑。
印乐法师,当代样本
事发后,印乐法师接任少林寺住持的消息公布,许多熟悉他的人并不意外。这位曾执掌白马寺十余年的高僧,早已用行动证明了何谓"以戒为师,以寺为家"。
80年代初,20岁的他在洛阳白马寺礼上绍下凡法师剃度,随后赴福建莆田广化寺受具足戒。不同于释永信的早早涉足管理,印乐用十年时间潜心修学,先后在南京栖霞山佛学院、北京中国佛学院系统研习佛法,直到90年代才回到白马寺担任监院。这种扎实的修行经历,为他日后的寺庙管理奠定了深厚的精神根基。
在白马寺的二十年间,印乐法师创造了一个"反商业化"的奇迹。当周边寺庙纷纷抬高门票价格、增设收费项目时,白马寺始终保持50元的门票定价,且对70岁以上老人、1.4米以下儿童实行免票。
更难得的是,寺内从未出现过算命卜卦、高价售卖香烛等现象,甚至免费为信众提供祈福香。有游客回忆:"在白马寺想请一本佛经,僧人直接说'结缘给你',分文不取,这种清净让人心生敬畏。"
在白马寺的后院,有一片被打理得井井有条的菜园,四季蔬菜轮换生长。印乐法师每天清晨的功课结束后,总会去菜园劳作一个小时。
更让人敬佩的是,印乐法师从不摆“方丈”的架子,凡事亲力亲为。
最能体现两位法师差异的,是与信众的互动细节。
网络流传的照片中,印乐法师与女游客合影时,始终保持着礼貌的距离,双手自然下垂或结印于腹前,眼神平和专注,嘴角带着浅浅笑意。
有一次,一位穿汉服的女游客请求合影,他特意整理了一下僧袍,轻声说"你站这边吧,光线好",举止间既有出家人的庄严,又不失亲和力。这种自然流露的慈悲,与释永信合影中被诟病的"紧绷感"形成鲜明对比。
有报道说,接任少林寺住持后,印乐法师的改革举措更显魄力。据登封市文旅局透露,少林寺已取消"禅修体验营"的高价收费项目,关闭寺内经营玉器、字画的商铺等。
这些动作虽小,却精准击中了公众对寺庙商业化的痛点,当寺庙不再把赚钱放在首位,信仰的光芒才能重新绽放。
百姓心中的寺庙:烟火气里的清净地
在河南开封大相国寺门口,有位卖了二十年香火的王阿姨说得实在:"好寺庙不用吆喝,香客自然来。俺们老百姓不懂啥高深佛法,就看三点:和尚像和尚,寺庙像寺庙,菩萨像菩萨。"这番朴素的话,道出了大众对宗教场所最本真的期待。
所谓"和尚像和尚",是指修行者应有的样子。在杭州灵隐寺,87岁的老僧继云法师每天清晨都会在山门口扫地,遇到游客问路,无论对方穿什么衣服,都会停下扫帚耐心指引。有年轻人曾好奇问他:"师父见过穿超短裙来拜佛的姑娘吗?"老法师笑答:"佛看人心不看衣,我见众生皆可度。"这种通透与包容,正是大众心中僧人的理想模样,不因外界表象而动容,始终保持内心的澄澈。
所谓"寺庙像寺庙",关乎场所的气质。苏州寒山寺多年来坚持"免费赠香三支",寺内听不到导游的喇叭声,看不到推销佛珠的摊位,只有钟声、风声和诵经声。一位常去礼佛的张女士说:"每次进寒山寺,手机都想调成静音。那种安静不是冷清,是能让人沉下心来的气场。"这种气场的营造,恰恰源于对商业化的克制,当寺庙拒绝成为"旅游超市",才能真正成为心灵的栖息地。
所谓"菩萨像菩萨",指向信仰的纯粹。在安徽九华山,有座不起眼的小庙叫"百岁宫",庙里的师太们坚持每天做斋饭接济流浪者,二十年来从未间断。
有香客想捐钱感谢,师太们总会说:"不用给我们,把钱用在该用的地方。"这种将慈悲落实到行动中的做法,比任何金身佛像都更能打动人心。老百姓拜佛,拜的从来不是泥塑木雕,而是那份"众生平等"的信念。
说到底,大众对寺庙的期待,不过是"守本分"三个字。僧人守修行的本分,寺庙守清净的本分,信仰守慈悲的本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