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63岁了。
还站在舞台上。嗓音依旧圆润,唱腔一开,台下依旧有人红了眼圈。
她刚刚跨界拍了部沪语电影《菜肉馄饨》,和潘虹、王汝刚一众上海老面孔同框,电影未映先火。
她说演电影最怕不是演技,而是脸太圆,跟镜头杠上了。
于是开始减肥,一天两顿饭。早饭鸡蛋咖啡麦片,晚饭只给自己两调羹米饭、一块红烧肉。她笑着说,演着演着,真瘦下来了。
这就是茅善玉。一个活得像沪剧本身的女人。
可她也曾“被离婚”三次,有人还说她嫁了个小自己十岁的徒弟。
网上传得神乎其神,到底是真是假?这就得从她最初说起了。
一、没想过唱戏,结果一路唱红
1962年,她出生在上海。家里不穷,父亲是知识分子,伯父倒是个沪剧演员。
但她从小不喜欢沪剧。
小时候,她更想当老师。规规矩矩,写作业、背诗词,标准的“好学生”。她对舞台没兴趣,也没想过去唱什么戏。
结果有一天,命运推门而入。
1973年,11岁的她在教室里上课。几个剧团老师进来选苗子,看了一圈,其中一个突然指着她说:“你,来试一下。”
她有些懵。临时唱了《我爱北京天安门》,也不知道唱得怎么样。
没过多久,一纸录取通知书来了。她成了上海沪剧团学馆的学生。
刚入学就傻了。
其他孩子都练过童子功、学过戏,她什么都不会。动作不协调,声音发哑,高音根本上不去。一段时间,她成了班里最差的学生。
有一场演出,她演个“包身工”。别人一张嘴,观众掌声不断;她一张嘴,台下开始喝倒彩。
演完那场,老师都来找她谈话,说:“你这样,可能当不了演员,去后台做服装吧。”
她气哭了。倔强脾气上来了。
“我不服,我偏要唱下去。”
给她半年的机会,如果还唱不上高音,就走人。
这半年,她拼了。
每天找老师请教。没老师教,就等别人上完课,她站在角落听。三位声乐老师没收她做学生,她就一点点蹭课。
从换气、运气,到真假声结合,一点点学。
半年后,她唱上去了。
1979年,她以专业、文化双第一成绩毕业,顺利留团。那年,她才17岁。
二、19岁出头一炮而红,戏台上火了,感情却很低调
1981年,剧团要排一部戏,叫《一个女明星的遭遇》,女主角是周璇。领导点名让她演。
她吓了一跳。自己才19岁,怎么演“金嗓子”周璇?太远了,像是演自己奶奶的偶像。
她拒绝。结果被警告,不演就走人。
她只好接下。
开始疯狂地学。贴周璇照片,看她所有影像,听她的歌,模仿她的眼神、姿态、语气。整个人都泡在角色里。
1981年秋天,首演那天,观众爆满。
戏一开场,掌声不断。她红了,一夜之间成了上海的“票房王牌”。
很快,《一个女明星的遭遇》被改编成沪剧电视剧《璇子》。播出后,万人空巷。她成了全城少女的榜样。
1983年,她凭《璇子》拿下金鹰奖最佳女主角。她才21岁。
第二年,22岁的她登上央视春晚,唱《燕燕做媒》。从那时起,她的名字传遍全国,和“沪剧”两个字绑在一起。
可她的感情,一直是谜。
媒体曾报道她结过三次婚,还有人说她和某沪剧男演员关系不清不楚。
甚至有谣言说,她现在的老公是比她小十多岁的第四任。
真相其实很简单。
1994年,她和一个叫陈建中的男人结婚了。
陈建中1960年生,上海人,和她只差两岁。是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的,也教过书,后来经商,做保健品,事业做得风生水起。
两人相识于一次商务接触。
她当时刚下海做生意,被人骗过,也吃过不少亏。陈建中是她的合作方,也是她的救场人。
他沉稳,做事利落,长相也斯文,对她照顾有加。
她那年32岁,想找个能撑住场面的男人。
他们顺理成章走到了一起。
1995年,两人结婚。1998年,生下女儿陈瑞怡。
后来她逐渐淡出戏台,把重心放到家庭。她说,做了妈妈后,生活才真正完整。
陈建中不爱抛头露面,但每当她有重要场合,他都会出现。2012年,她收徒弟黄晓莉,丈夫亲自到场,还合影、接受采访。
感情一直稳定。没离婚,更没“换三任老公”。
网上那些传言,都是假的。
三、被“逼下台”后又“逆风翻盘”,她救活了整个剧种
其实,1993年她就离开了剧团。不是不想唱,是唱不下去了。
那年,她父亲突然去世,给她打击很大。
同时,沪剧市场也低迷,观众流失,剧团票房惨淡。更糟糕的是,新调来的领导是个外行,强制她演出,两人理念严重冲突。
她被“逼走”了。
离开剧团后,她也迷茫过。
干什么?不会别的,只会唱戏。但戏没人看了。
她跟风下海,经商。开公司,卖保健品,开服装贸易,也赔过钱,吃过苦。
就在这时,遇上陈建中。
他不但成了她的人生伴侣,也帮她稳住了生意。两人联手,把公司做起来了。
本以为生活就这样了。可2002年,一个电话打破了她的平静。
原剧团亏损严重,院长辞职,剧团眼看要散了。没人愿意接手,大家把希望放在她身上。
她一开始拒绝。家里生活安稳,女儿还小,丈夫也反对她再折腾。
但当几十个老同事上门,哽咽着求她时,她心软了。
她说:“我不能看着他们吃不上饭。”
她接了这个“烂摊子”。
当上院长一周,财务告诉她:账上只有6万块,但一个月要发30万工资。
她愣住了。随即四处找人借钱。
她用自己的名声担保,和广告公司签约:“我给你们演戏打广告,票送你们,半年内还清。”借来了24万。
然后她把全体演员召集起来,说:“我们一起排新戏,把观众拉回来。”
新戏是《石榴裙下》。她亲自主演、亲自营销。演员们看她带头,都卖力演出。
演了11场,就回本了。
之后几年,她一口气排了《雷雨》《家》《今日梦圆》《大红喜事》《敦煌女儿》等等,把观众一点点拉回了剧院。
剧团活了。
四、不退休,也不认命,她说戏台才是她的命
她60岁的时候,还在国家大剧院主演《敦煌女儿》。饰演“樊锦诗”,一演就是全场主角。
喉咙水肿,她一边打针一边上台。
演完下台,嗓子哑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别人问她:“这么拼干什么?”
她说:“因为这个戏是值得的。”
2023年,《敦煌女儿》被拍成电影,她又演了一遍。沪剧变成电影,她第一次尝试用不同方式讲故事。
有人说她跨界,其实她只是换个方式唱戏。
她不甘心做“过去式”。
去年,她又上了方言话剧《魔都俏佳人》,和越剧王子赵志刚演一对欢喜冤家。全场观众笑到流泪。
她退休了,但好像并没有退场。
女儿如今在英国生活,已成才成人。丈夫一直在她背后支持她。
她说,现在是享受工作的年纪。
唱戏是她的根。无论形式怎么变,她都不会离开舞台。
有媒体说,她“一个人救活了整个沪剧”。
但她自己从来不提这个功劳。
她只说了一句很轻的话:
“这辈子啊,就做这一件事,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