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最生动的注脚:让结对帮扶成就彼此的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帮扶中的教师成长:让情怀扎根,让能力生长
本文字数2881字,阅读需要4分钟,讲话发言需要15分钟左右
订阅后购买本专栏进入第一篇文章阅读到文章末尾提取本专栏全部电子文档。
作为一名深耕教育二十余年的学校管理者,我始终坚信:教育均衡不是简单的资源堆砌,而是让每一所学校都拥有生长的力量;教育帮扶也绝非单向的 “输血”,而是通过双向奔赴,让参与其中的每一位教师 —— 无论是帮扶者还是被帮扶者 —— 都能在专业情怀与能力上实现跃升。今天,结合各地优秀案例与我校经验,谈谈如何让教育帮扶成为教师成长的 “沃土”。
一、情怀共鸣:在山海相连中唤醒教育初心
教育的本质是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帮扶的首要意义,是让教师在跨越地域的教育联结中,重新触摸教育最本真的温度,唤醒 “为每一个孩子负责” 的初心。
西南大学附中赵渊博老师与云南昌宁一中廖佳一老师的故事,让我深受触动:廖老师为了与师傅 “更近一些”,特意网购同款套裙;不用 “您” 而用 “渊博” 的称呼,藏着对教育理想的共同向往。这种超越功利的情感联结,正是情怀生长的土壤。我们学校与山区某校结对时,也有类似的故事:我校语文王老师得知山区孩子没见过大海,特意带着学生们录制 “海边朗读” 视频,配上贝壳、鹅卵石等教具寄过去。后来,山区的李老师回信说:“孩子们看到视频时眼里的光,让我突然明白,教育不只是教知识,更是帮他们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
情怀的唤醒往往藏在细节里:
组织两校教师 “云端共写教育日记”,分享 “今天最打动我的一个瞬间”—— 山区老师写 “孩子踩着泥路来上学,却把作业本包得整整齐齐”,城市老师写 “学生为了帮山区小伙伴凑书费,主动卖掉了自己的玩具”,这些文字让两地教师在共情中理解 “教育的意义不分城乡”。
开展 “同上一节课” 活动,不是单向展示,而是共同备课。我校数学老师与帮扶校老师一起设计 “山区梯田里的几何”,用当地实景讲解 “梯形面积”,城市老师感叹 “原来数学可以这么接‘地气’”,山区老师则说 “原来抽象概念可以这么生动”。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教育帮扶提供的,正是这样一个 “以心换心” 的场域,让教师在看见不同教育生态的过程中,重新点燃对教育的热爱。
二、能力赋能:在协同研磨中提升专业素养
情怀是动力,能力是底气。有效的帮扶,必须让教师在专业能力上有实实在在的提升,从 “知道怎么做” 到 “能做出效果”。
(1)从 “单向输出” 到 “双向互学”
过去的帮扶常陷入
【需要完整电子版请先关注“教育好文”,购买后可获取本专栏全部材料的电子文档(都是结构漂亮、娓娓道来、金句不断的精彩讲话稿),您还可以在本号遇见更多学校教育管理的公文材料、汇报材料、校长讲话、计划总结、管理制度等学校公文类文章和学校管理能力提升课程,成为超级会员可以看到所有文章和课程,期待您加入教育好文超级会员,可代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