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字狱盛行成风,曾有学者说:清代三百年,文字狱尚有可考?答案有之,最严酷时期,当属清朝初年乾隆年间。
但是在文字狱发展的巅峰时期,乾隆却放了一名本该处以凌迟的70岁老臣尹嘉铨,原因竟然是他在临刑前,从容地吃了2块肉喝了3杯酒。
孝子为父请封
清朝年间,曾有一本名为《小学大全》的著作,被乾隆列为“禁书”,而该书的编撰者,便是尹嘉铨。
尹嘉铨出身名门,他的父亲尹会一在雍正年间时,曾经做过河南巡抚、吏部侍郎。
不光是为官有道,尹会一还是一个相当有名的道学家、大儒,与张伯行、陆陇其和汤斌被在康熙年间被称为“康熙朝四子”。
而且,尹会一还是十里八乡赫赫有名的大孝子,做官时凡有善政,皆要把一切的功劳归于自己母亲身上;告老还乡后,他在自己家乡兴办义学义田等慈善事业,对外表明一切都是在母亲的授意下进行。
尹会一50多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去世,悲痛欲绝的尹会一头枕土块,席地而眠,遵守“寝苦枕块”的居丧古法。
在尹会一的影响下,尹嘉铨同样以孝顺而闻名。
尹会一的儿子尹嘉铨,自幼聪颖过人、饱读诗书,比父亲有过之而无不及;中举之后,步入官场的尹嘉铨先是在官藩司历练,后又因为出色的功绩被调任至京师的大理寺卿,一直到乾隆四十六年解甲归田。
回望尹嘉铨这一生的政治生涯,算不上出类拔萃,但勤勤恳恳总是有的,由他经手编纂的《小学大全》,曾经得到过乾隆的高度褒奖。
不过,他这人的性格里存在一些缺陷,譬如说尹嘉铨总声称自己的学识过人是因为自己得到孔子的亲传,甚至还宣称自己是孟子的后人。
这等言语狂妄,曾经让尹嘉铨遭受不少的非议和冷语,但他本人浑然不在意。
虽然政治上没有太大的抱负,但尹嘉铨为官勤恳,鲜少出错;就是这么一个平平无奇的退休官员,却在解甲这一年引爆了一场轰动朝廷的文字狱。
说回乾隆四十六年,文字狱的浪潮已经由盛转衰,可是致仕返乡的尹嘉铨却闹出了一场令无数人费解的文字狱案——尹嘉铨为父请封案。
这一年的三月份,乾隆外出巡访,在回京的路上,恰好驻跸在河北保定,退休居家的尹嘉铨知道这件事情以后,他迫不及待地想要见乾隆一面。
但是尹嘉铨的官职到底平庸,不配觐见乾隆,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他亲自写了两封奏折,然后让自己的儿子转交给乾隆。
第一封奏折的内容是要为自己的父亲尹会一请封谥号,这封奏折在三月十八日送到乾隆手中,乾隆看了一眼后,当即勃然大怒。
“好你一个尹嘉铨!”
原来,尹嘉铨在奏折中表示,父亲尹会一已经故去了三十余年,他生前孝行感人,而且还受过皇上的夸奖,他希望乾隆能仿照当年特谥陆陇其那般,也给尹会一请一个谥号。
对此,尹嘉铨心里打着两个算盘,如果乾隆恩准,那就彻底落实了自己是个大孝子的名声;如果乾隆不允准,起码会召见他一次,那么他就能在邻里间吹嘘自己退休后仍然能获得皇帝的宠爱。
可惜,区区一个尹嘉铨哪里能斗得过多年经历大风大雨的乾隆,乾隆早就识破他内心的小把戏,不由得更生气了。
乾隆平时对道学家的名头就不屑一顾,对那种满腹“假道学”的穷酸文臣更是嗤之以鼻,而且,对于尹嘉铨这个人的心口不一,乾隆早就领教过了。
记得尹嘉铨还在山东藩司的时候,他曾经亲口问乾隆讨要过孔雀花翎,并美其名曰地表示:若是没有孔雀花翎,将没有脸面回家见妻子;乾隆听完后,对他心生不满,最后也没有给尹嘉铨赏赐孔雀花翎。
再者,一个大臣死后,能不能赏赐谥号、赏赐什么字为谥号,是一件十分郑重的大事,流程一般是由内阁先拟定,然后再奉给皇帝确定。
可是尹嘉铨请封的理由却是他那一片孝心,若是允准了他的请求,以后每个大臣都来为自己的亲人请封谥号,那既定的规矩还有什么约束力?
思及此,乾隆皇帝大笔一挥,在尹嘉铨递来的奏折回复道:“谥号乃国家大事,岂容你说求就求?奏折本该交给六部治罪,但念在你一片孝心,这次的刑罚便免除了。”
没想到尹嘉铨没有气馁,反而是“再接再厉”,给乾隆上了第二道奏折。
这第二道奏折明显是有备而来,他从陆陇其得以从祀文庙说起,一路说到了汤斌、张伯行,包括他父亲尹会一,都应该恩准得到从祀文庙的资格。
乾隆读到这里,登时怒不可遏,原以为尹嘉铨是个识趣的人,万万料不到他竟然变本加厉,乾隆奋笔疾书,痛斥尹嘉铨道:“大肆狂吠,罪不可赦!”
当日,乾隆召见了军机大臣,下达了革除尹嘉铨项戴花翎,并将其押送进京的命令。
听到该旨意,尹嘉铨差点没吓得昏死过去,但最糟糕的还不止于此,天子震怒,牵一发而动全身,尹嘉铨在博野家乡和京城的家产全部被查抄。
乾隆特别交代了,资产一类的事物暂且不重要,重要的是尹嘉铨家中所保存的诗文、书册、书信等等,务必要谨慎检索。
三月二十日的凌晨,军机处的大臣按照乾隆的旨意来到尹嘉铨的家,经过两日的搜索,总共搜出了上千本的书籍,接下来,又有两名专员去搜查所有搜查书籍里的“狂妄字迹”。
事情发展到了这个地步,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乾隆要治尹嘉铨罪,绝对不是上书为父亲请封那么简单了。
乾隆回到圆明园后,翌日大学士和刑部开始审问尹嘉铨,在这场气氛严峻的审问中,大家终于知道,乾隆大动肝火的原因。
审讯中,审讯官问尹嘉铨的问题个个刁钻古怪不已,直把尹嘉铨打得措手不及,更是戳穿了他的“假道学”。
审讯官之所以这么刻薄,其实是得到了乾隆的授意。
“古来以讲学为名,致开朋党之渐”,历朝历代的帝王在打击朋党斗争中,首先要大力压抑讲学之风,所以当时要有谁自称道学先生,多数会给自己招惹麻烦。
就在这个关卡上,尹嘉铨忽然冒了出来,他不光大兴讲学之风,还不知高低地给一大批官员请封谥号,乾隆不生气才怪。
当然,这些事情并不是真正让尹嘉铨走向死路的事情,从他家中搜查出来的书籍中,一共有131处的“狂妄字迹”,这些“狂妄字迹”才是治罪的证据。
其中有一条非常严重,尹嘉铨模仿朱熹的《名臣言行录》编纂了一本同样名为《名臣言行录》的书,书中罗列了不少清朝初年的名臣,譬如高士其、高其位之流。
但乾隆认为,此时的清朝国家强盛,不应该过度宣扬名臣或奸臣一流;乾隆的逻辑很好理解,若是朝中有奸臣干政,那便是皇帝昏庸无能;如果朝中多有名臣,那便是皇帝无能,亟需名臣来辅佐。
所以站在乾隆的角度上,他是很不喜欢这种宣扬名臣之流的行为。
除此之外,尹嘉铨还模仿孟子,自称自己“为帝师者”,乾隆听到这个说法,在朝堂上嘲笑尹嘉铨学问浅薄,竟然好意思称自己是“帝师”。
尹嘉铨甚至厚颜无耻地说自己是“古稀老人”,原本“古稀”二字并不是帝王的专属,奈何最近乾隆皇帝正在过自己的70大寿,他也自称“古稀天子”,还写了《古稀说》,这就代表乾隆,把“古稀”二字给占据了。
偏偏尹嘉铨不知好歹以“古稀”自诩,这下可犯了乾隆的大忌讳,岂不是罪加一等。
临行前吃了2块肉喝了3杯酒,却被乾隆释放
对于尹嘉铨来说,从一个颇有美名的大臣,沦为阶下囚,不过是一夜之间的事情。
乾隆四十六年的四月十七日,经过内阁和大学士的反复审讯后,终于给尹嘉铨定了罪:凌迟处死。
最糟糕的是,按照当时的法律,尹嘉铨的所有家人还要被连坐下狱。
但是不知为何,在行刑前,乾隆却免除了尹嘉铨的凌迟,改为绞立决,并且一并免除了尹嘉铨亲属的刑罚。
为何乾隆会忽然改变心意?这一切,还得从行刑前的那个晚上说起。
在牢狱之中的尹嘉铨,知道已没有转圜之地,好在乾隆开恩,赦免了他的家人,这才让他松了一口气。
想他尹嘉铨一生为国为民兢兢业业,临了却落得这个下场,难免让人感慨唏嘘。
正当尹嘉铨空悲切之时,牢房外面,忽然传来了脚步声。
原来是狱卒端着饭过来了,这顿饭异常的丰盛,不光有酒,还有肉。
看着自己的断头饭,尹嘉铨神情镇定,下了牢狱之后,他每日都在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也明白了乾隆皇帝为何会如此动怒。
他知道自己辜负了乾隆的信任,若不是乾隆善心大发,自己的家人也怕是难逃一死。
思及此,尹嘉铨愈发觉得自己行事荒唐,他感动乾隆的仁慈,露出一副坦然赴死的模样。
尹嘉铨看着乾隆为他准备的饭菜,虽然是断头饭,但是能够吃饱了上路,尹嘉铨已经很满足了。
狱卒看着他,只见他不慌不忙地端起酒杯,手腕镣铐撞得叮当作响,他仰起头,一连喝了三杯酒。
美酒醇香,他甚至没忍住砸了咂嘴。
放下酒杯后,尹嘉铨又拿起筷子,衔了一片火腿肉放进嘴里,细嚼慢咽结束,又在餐盘里选择了一片肥肉。
时间静悄悄地流逝,尹嘉铨吃饱喝足后,把自己的碗碟码放整齐,狱卒进来收走,顺便将他的“反常”行为禀告给乾隆。
乾隆听完后,沉思良久,竟然下令再次召见尹嘉铨。
他觉得,尹嘉铨虽然行事荒唐,但并非无可救药之辈,起码尹嘉铨在牢狱中的表现,就给了乾隆不一样的看法。
晚年的乾隆非常注重自己的名节,他不愿意因为尹嘉铨一事给自己落下苛刻旧臣的名声,乾隆想再给尹嘉铨一次机会,就看他能不能把握住了。
得知乾隆要召见自己的尹嘉铨,心情忐忑不安,又惊又喜,他明白乾隆这是愿意对他网开一面,当即发扬文人的三寸不烂之舌,只把乾隆夸成天上地下绝无仅有。
乾隆觉得又好气又好笑,听完尹嘉铨的一通天花乱坠的马屁,乾隆对他的怒火早已消了一大半。
这样圆滑世故的性格,乾隆无奈地点评道:“看来你要活到一百岁。”
听见这句话,尹嘉铨震惊地瞪大了眼睛,活到一百岁,这就是乾隆皇帝愿意宽恕他的证明。
尹嘉铨老泪纵横,哆嗦着双手给乾隆磕了好几个响头,乾隆朝他摆手,示意他退下。
尹嘉铨诚惶诚恐的谢了恩,等他步出大殿时,才发现身上的衣服早已被冷风给吹干了。
这个故事,被记载在《春冰室野乘》中,是真是假已不可考,不过尹嘉铨确实被免除了凌迟的刑罚,他的家人也得到了释放。
只不过,为父请封的风波一过,尹嘉铨所有书记著作全部被销毁,家乡所有的四所瓦土草房、三十六亩地基皆变卖充官,至于其他地方的家产,也是变卖充官的下场。
这一场由为父请封牵扯出来的文字狱,最终以狼狈下狱、家产充公、著作被毁、亲人受累作为结局,在当时的乾隆时期,已经算得上一桩非常轰动的大案了。
而尹嘉铨,虽然由此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穷光蛋”,但不管怎么说,乾隆皇帝的仁慈,到底让他捡回了一条性命。
不过,乾隆的开恩,并不是单单出于对尹嘉铨本人的宽容,而是考虑到当时的社会风气和自己的名声,其实,尹嘉铨是生是死,对乾隆来说,根本不重要。
乾隆想要的,就是要给以尹嘉铨为代表的这一批道学家提醒,不要同尹嘉铨一样,狂妄自大地来挑战帝王权威,否则等待他们的下场,绝对不会比尹嘉铨好。
饶了尹嘉铨一条命,换回了一个贤良的名声,对乾隆来说,一点儿也不亏。
只不过,在那之后的尹嘉铨尝遍人生苦暖,活不到第二年春暖花开之日便郁郁而终了。
其实,尹嘉铨并不是唯一一个文字狱的受害者,在乾隆年间,因为文字狱而丧命的文臣武将数不胜数;其中之惨烈,可称大清300年来的绝无仅有。
那么,乾隆皇帝为什么要大兴文字狱?难道他觉得自己贵为天子,就应该把全天下人的嘴巴给堵住吗?
乾隆皇帝为何大兴文字狱?
乾隆继位时,还非常年轻,只有25岁,作为一个年轻帝王,他拥有宏图壮志,想要在先帝留下来的光辉荣耀上继续发扬光大。
在政治上,乾隆一力矫正“祖宽夫严”所遗留的弊端,并实行“宽严相济”的政治举措,一方面整顿吏治,另一方面明确规定各项典章制度,并安抚在雍正年间备受打击压榨的皇族宗室。
在经济上,乾隆兴修水利,奖励垦荒,社会呈现一派欣欣向荣之态;这种海晏河清的日子一直从乾隆初年延续到乾隆中期,那是乾隆一生中最值得称颂的时期。
不过,乾隆一心为国之时,却没忘了大兴文字狱。
文字狱不是乾隆皇帝的首创,早在顺治时期,文字狱就显现了雏形,为此,清朝廷诞生了一个全新的职位——言论检查官,他们的职责主要是负责各类出版书籍中的“狂妄字迹”。
随着帝王的更迭,到了乾隆这一时期,文字狱愈演愈烈,一度出现捕风捉影便将其捉拿归案的程度。
而乾隆极力推行文字狱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加强中央集权和思想控制。
乾隆一继位,便迫不及待地处死了“吕留良案”中的曾静,曾静曾在雍正时期鼓吹反清复明的思想,当时雍正杀了吕留良,却留下了曾静一条性命。
曾静本以为自己逃过一劫,从此可以颐养天年,不料乾隆登基后的首要事情,就是将他与张熙一同处以凌迟极刑。
到了乾隆三十二年,齐周华竟然刊刻了许多为吕留良鸣不平的书籍和文稿,被震怒的乾隆抓起来凌迟处死。
但是,吕留良案产生的风波没有导致结束,而是在往后的几十年,一直陆陆续续地发生着,这也致使乾隆对书籍一类事物的审查更加严苛。
之后,乾隆借着“南山案”的名头大兴冤狱,诛杀了当年已经71岁的举人蔡显,案件受牵连者多达24人;接着在乾隆四十二年,又发生了荒唐离奇的“字贯案”,受牵连者不计其数,且相关的书记著作全部被销毁。
在文字狱的高发期间,乾隆多少有些“杯弓蛇影”,只要是有可能影响到江山安定的思想,或者是宣扬反清复明的人,全部都被他以文字狱的罪责下狱处死。
根据《清代文字狱档》记载,发生在乾隆六年至乾隆五十三年这四十多年的时间里,发生的文字狱共有53起,而且涉案官员几乎遍布全国,给当时的社会蒙上了一层人心惶惶的气氛。
就在人人自危的时候,作为正三品官员的尹嘉铨,却没有看明白乾隆对文字的敏感和严苛,尽管他为父请封的出发点可以让人理解,可是在乾隆恩释他一次后,竟然不死心地上了第二道请封的奏折,言之凿凿,发自肺腑,乾隆岂能容他?
尹嘉铨的不幸不是个例,他的不幸,却是整个乾隆年间,无数因为文字狱案丧命的百姓或官员的缩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