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红军到了陕北,国民党几十万大军就不死追了?
勇哥读史
红军长征到陕北,那可是中国革命的关键一步。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这一路跋山涉水,好不容易到了陕北,人困马乏,就剩几千号人了。按说,国民党几十万追兵一路咬着不放,这会儿该是“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好机会吧?可奇怪的是,国民党的追击真就慢下来了,后来干脆搞起了“围而不歼”。
红军长征
这事儿可不是老蒋突然心软了,背后原因复杂着呢。
红军“分家”,国民党也跟着“分心”了
这事儿得从红军内部说起。1935年6月,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了,本来是件大喜事。可红四方面军的“老大”,仗着自己人多枪多(大概8万人),跟中央闹掰了。中央想北上抗日,他偏要南下,觉得四川盆地或者青海新疆更安全。
两边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在9月份,中央红军自己北上走了。
懋功会师
红四方面军主力,还有一部分原本中央红军的部队,总共大约8万人,掉头就往南边打,这分裂闹得够大的!
这个“分家”可帮了北上的中央红军大忙了:
老蒋一看红四方面军往南冲,吓一跳!这要真在四川站稳了还得了?赶紧把原本追着中央红军跑的薛岳、胡宗南这些精锐部队调头,扑向川西去堵红四方面军。1935年底到1936年初,四川那边堆了老蒋二十多万中央军和地方川军,就为了打红四方面军。
等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陕北时,就剩7000多人了,虚弱得很。可追兵主力都被“吸”在四川呢,根本顾不上陕北。等红四方面军在川西碰得头破血流(损失惨重,从8万掉到4万),1936年6月才灰溜溜地重新北上时,中央红军在陕北已经站稳脚跟了。
红四方面军这“任性”一把,客观上给中央红军争取了宝贵的恢复时间。
陕北这地方,老蒋的大军玩不转,地方军阀也各怀鬼胎
陕北那地方,对红军来说是个“福地”,对老蒋的大军来说,可就头疼了:
黄土高原沟沟壑壑,跟迷宫似的。红军打游击、搞伏击那是如鱼得水。可老蒋的中央军呢?装备好、人多,但重武器在沟里根本施展不开,后勤补给线长得要命,运点粮食弹药都费劲,还老被红军小股部队骚扰。陕北本来就穷,养不起太多兵,中央军要是大举进来,光吃饭就能把自己拖垮。
老蒋心里清楚,直接派自己嫡系中央军去陕北,成本高风险大。他玩了一手“借刀杀人”,任命张学良当“西北剿匪副总司令”,让东北军和杨虎城的西北军(十七路军)当围剿主力,自己只给点支援。他想着让这些地方部队和红军互相消耗。可问题是,这些“邻居”们都有自己的小九九:
山西老阎生怕中央军借道陕北打进来,直接威胁他的老窝。所以严防死守,不让中央军大部队过境。
宁夏老马的骑兵虽然厉害,但对红军主要是防着别进自己宁夏地盘,根本不想跑到陕北去替老蒋卖命。
陕西老杨虽然是本地人,但老蒋一直防着他,他心知肚明。加上手下官兵受抗日思想影响,打红军也是出工不出力。
另外,很多人以为陕北是片荒地,红军去了才开辟。其实不然!早在这之前,陕北就有刘志丹、谢子长他们领导的红军(红二十六、二十七军)和地方苏维埃政权了。1935年9月,徐海东带的红二十五军也到了陕北,和本地红军合编成红十五军团,有模有样。等中央红军一到,立刻有了稳固的根据地和群众基础,不是长征路上那种随时可能被冲散的流动作战状态了。老蒋想一口吃掉,没那么容易。
张学良和杨虎城:老蒋的“刀”,他们不想当
老蒋想让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西北军当“剿共”急先锋,结果这两位“演员”演砸了,消极得很:
张学良的东北军有十几万人,装备精良,可1931年“九一八”不抵抗丢了东北,背了个“不抵抗将军”的骂名,官兵们憋屈啊,都想打回老家去。到了陕北,一看红军宣传抗日,心里更不是滋味。跟红军打了几仗,像1935年10月的劳山战役、11月的直罗镇战役,损失了两个主力师(110师和109师)。老蒋不但不安慰,反而趁机取消番号、停发军饷,摆明了是借红军的手削弱东北军。张学良心里门儿清,这“剿共”再打下去,自己这点家底就全赔光了。
张学良和杨虎城
杨虎城是陕西地头蛇,他既怕红军坐大,更怕老蒋的中央军进来把他挤走。所以对打红军也是能躲就躲,后来干脆在1936年初就跟红军秘密达成协议,基本不打了,甚至还悄悄做点小买卖(通商)。
到了1936年,张学良和红军秘密接触越来越多。谈妥之后,前线就出现了奇景:两边士兵隔着阵地聊天、互扔香烟,真打起来也是枪口朝天放空枪,纯粹应付差事。东北军有时还偷偷给红军送点子弹药品啥的。
老蒋不是傻子,知道张杨“磨洋工”,但他觉得还能控制住。1936年10月,他把南边闹事的“两广事变”摆平了,腾出手来,立马飞到西安亲自督战,给张学良下了最后通牒:要么全力进攻红军,要么东北军滚去福建,西北军滚去安徽,换中央军来干!这等于要拆张杨的台,夺他们的地盘,直接把他俩逼到了墙角。
后院起火:老蒋被“两广事变”绊住了脚
就在中央红军刚到陕北,立足未稳的关键时刻,南边出大事了!1936年5月,广东广西的实权派陈济棠和李宗仁、白崇禧(合称“两广”),趁着他们的政治靠山胡汉民突然去世,跟老蒋彻底翻脸了。
胡汉民一死,老蒋觉得机会来了,立刻要求取消两广的半独立状态,交出军权、财权、人事权。这等于要陈济棠、李宗仁他们交枪投降。
陈济棠和李宗仁、白崇禧也不是吃素的,2025-08-03通电全国,打着“抗日救国”的旗号反蒋。两家凑了三十万大军(广东20万,广西10万),还有空军海军,兵分几路就往湖南杀过去了,气势汹汹。
两广事变
后院起火,这可比陕北严重多了!老蒋赶紧把能调的精锐中央军(差不多40万)都调去堵截两广联军。同时,他玩起了“银弹攻势”:花300万港币收买了广东空军的司令,带着几十架飞机投靠了中央;又花150万大洋策反了广东的军长余汉谋。这下陈济棠撑不住了,7月18日就下台跑路了。
解决了广东,老蒋还想收拾广西的李宗仁、白崇禧。广西这边也是硬骨头,动员了15万民团准备死磕。全国上下反对内战的呼声很高,老蒋一看硬打代价太大,只好在9月份跟广西和解了。
这场“两广事变”闹了整整三个月,把老蒋搞得筋疲力尽,主力部队全被拖在南方。这宝贵的三个月,正好让陕北的红军喘过气来,巩固了根据地,招兵买马,实力恢复了不少。等老蒋10月份腾出手来再管陕北,情况已经不一样了。
逼急了的张杨:西安事变,惊天一捉
1936年12月初,解决了南边麻烦的老蒋,杀气腾腾地飞到西安,坐镇临潼华清池,准备对陕北红军发动“最后一击”。
他给张学良摊牌了:方案A,你东北军立刻给我全力进攻红军;方案B,你东北军收拾包袱去福建,杨虎城的西北军滚去安徽,陕西这摊子我中央军亲自来剿!这两个方案对张杨来说都是毒药:打红军是送死,离开老巢(西北)去南方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部队迟早被老蒋吞并。
12月9日,西安学生游行请愿要求抗日,被军警开枪阻拦(打死打伤学生)。张学良赶到现场安抚,学生们高喊“拥护张副司令抗日”。这事深深刺激了张学良。被老蒋逼到绝境,加上民意汹涌,张杨决定拼了!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的卫队突袭华清池,在骊山上把穿着睡衣、躲在大石头缝里的蒋介石给活捉了!杨虎城则在西安城里把陈诚等一帮跟着老蒋来的军政大员也全给扣了。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被抓的老蒋没辙了,只能同意张杨提出的条件:停止剿共,联合抗日。虽然以后国共之间还有摩擦,但像以前那样大规模的军事“围剿”从此就彻底结束了。
1937年1月,中共中央搬进了延安;2月,国民党开会也变相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打了十年的内战,算是基本画上了句号。
西安事变那一晚,整个西北就是个大棋局:老蒋想一劳永逸解决红军;张杨为了自保豁出去了;共产党抓住机会推动统一战线。这一捉,把中国历史的方向盘猛地一转,转向了“枪口一致对外”的全面抗战新阶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