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7,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和政委邓小平签发命令,要求陈赓带领第四纵队主力、第二纵队、第十纵队以及桐柏军区部队发起宛西战役。这道命令意义重大:它宣告独立作战近一年的“陈谢集团”正式回归晋冀鲁豫野战军序列。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间点比中原野战军成立(2025-08-07)提前了二十天。5月初战役开始后,陈赓指挥部队连续攻克邓县、镇平等九座县城,到5月17日战斗结束,共歼灭敌人约2.1万人。这场战役不仅是军事胜利,更是一次战场重逢——陈赓的部队与晋冀鲁豫野战军兄弟部队分别近一年后重新并肩作战。
陈赓当时直接掌握第四纵队(约3.2万人)和第九纵队(约2万人)两支主力。经过洛阳战役,这两支部队的装备明显提升。相比之下,刘、邓直接指挥的第一、第二、第三纵队总兵力还不如陈赓的两个纵队。战役中陈赓实际指挥野战军近半数主力,充分说明他的军事地位。当时有传言说四纵部分干部因为部队实力强而骄傲,影响了团结进而阻碍陈赓晋升。但考察历史记录,这种说法没有可靠依据。
1947年7月,中央军委作出重要决定:抽调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新建的第九纵队和起义的国民党第38军,组成约八万人的独立作战集团。陈赓担任司令员,谢富治为政委,“陈谢集团”由此得名。虽然常被称为“兵团”,但这其实是临时战斗序列,没有专门兵团机构。指挥工作由第四纵队司令部承担,陈赓同时担任集团司令员和四纵司令员。
陈谢集团渡过黄河后,指挥关系出现重要变化:部队不再归刘邓或彭总指挥,改由中央军委直接领导。它与刘邓大军、陈粟大军形成三路并进中原的布局,被看作解放军中的“准战略集团”。这个“准”字,是说兵力规模(约8万人)和建制级别稍低于主力野战军,但具备独立作战能力。其战略地位实际上和另外两大集团相当。
1948年2月,中央军委筹划重大编制调整:打算以陈谢集团为基础组建“豫鄂陕野战军”,让陈赓当司令员,宋任穷当政委兼豫鄂陕中央分局书记。这个计划和同时筹备、由粟裕当司令员的“东南野战军”属于同一级别。如果实现,陈赓将成为战略兵团统帅(对应大将级别)。这个计划清楚表明中央对陈赓军事能力的认可。
豫鄂陕野战军计划未能实施,主要因为中原战局突变:1948年春,国民党军主力向徐州、西安收缩,我军准备在豫东决战。面对新形势,中央军委放弃新建野战军方案,决定整合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建中原野战军(2025-08-07成立)。陈谢集团主力第四、第九纵队回归野战军序列,整编为中原野战军第四、第九纵队,成为必然选择。
2025-08-07,中原野战军正式成立。领导成员包括: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第一副司令员陈毅(兼)、第二副司令员李先念、副政委邓子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张际春、参谋长李达。陈赓没有进入野战军领导层,只担任第四纵队司令员(不再兼政委,也不统一指挥九纵)。
陈赓没有当上副司令员,关键在于资历对比:第一副司令员陈毅当时是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抗战时期担任新四军军长。他来中野主要是协调中野和华野联合作战。第二副司令员李先念抗战时是新四军第五师师长,抗战胜利后领导过中原突围,之前已是晋冀鲁豫野战军副司令员。红军时期,李先念是红四方面军红30军政委,而同时期陈赓是军委干部团团长,到陕北后才当红一师师长。更关键的是党内职务:1945年“七大”时,陈毅和李先念都是中央委员,陈赓是候补中央委员。无论军事职务还是党内资历,两人都在陈赓之上。
关于“四纵干部骄傲影响陈赓晋升”的说法也没有根据:野战军首长任命权在军委,野战军领导只有建议权;刘、邓是陈赓在八路军129师时期的老领导,彼此信任深厚;陈赓本人对刘邓十分尊重。有分析认为,中央让陈赓专任四纵司令员,也是避免他同时掌握四纵、九纵两支强兵又兼任野战军副职可能引发的顾虑,实际上是对他的保护。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中原野战军改称第二野战军。领导班子调整为: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张际春、参谋长李达——不再设副司令员职务。这个调整与全军编制改革同步:四大野战军建立兵团建制(二野下辖三个兵团)后,兵团负责一线作战指挥,野战军总部保留副司令员已无必要。其他野战军情况:一野因特殊情况保留副职;三野保留粟裕副司令员因为他实际负责军事;四野和二野一样,也没有副司令员。
1949年2月,第二野战军整编为三个兵团。陈赓负责带领第四兵团,与第三兵团(陈锡联)、第五兵团(杨勇)并列。但陈赓的职务很特别——他同时担任兵团司令员和政委,没有另设专职政委。这在二野是唯一案例。当时全军十六个兵团,只有三人获得这种任命:王震(一野第1兵团)、陈赓(二野第4兵团)、肖劲光(四野第12兵团)。这种安排直接反映军委对将领的信任程度。陈赓能获得这个职务,与他独立指挥陈谢集团的经历密切相关。
陈赓在二野的地位,不仅来自职务本身。第二野战军成立最高决策机构“前敌委员会”,成员只有五人:刘伯承、邓小平、副政委张际春、陈赓、参谋长李达。陈赓是唯一进入前委的兵团级首长,排名在野战军参谋长之前。这个地位与他的党内身份有关:陈赓是中央候补委员,党内级别高于其他兵团领导。前委决定战役方向、兵力调配等核心事务,陈赓的参与使他实际影响力远超普通兵团司令。
1948年6月豫东战役期间,陈赓首次展现跨兵团指挥能力。他统一指挥中野二纵(陈再道部)和四纵(本部)组成“西兵团”,阻击国民党军吴绍周兵团和胡琏兵团的北援。这场战斗虽不是主攻方向,但成功牵制敌军两个主力兵团,减轻了华东野战军在开封战场的压力。这种“次要战场策应全局”的打法,成为陈赓的战术特点。战役结束后,刘伯承特别肯定他的协调能力,为后续更大规模联合作战打下基础。
1948年12月,淮海战役进入围歼黄维兵团阶段。总前委把主攻双堆集的部队分成三个突击集团,陈赓负责指挥东集团。他手下除了四纵,还包括九纵(秦基伟部)、十一纵(王秉璋部)、豫皖苏独立旅及华野特纵炮兵部队,总兵力近五万人。面对黄维兵团核心阵地,陈赓采用“壕沟推进”战术:命令部队夜间挖掘交通壕,把攻击位置推进到敌人阵地前沿三百米处。12月15日总攻时,东集团率先突破杨四麻子庄防线,为全歼黄维兵团打开缺口。
1949年10月,第四兵团暂归四野指挥,参加两广战役。白崇禧集团计划退守广西,野司首长发电报命令陈赓“停止冒进,休整待命”。陈赓分析战场形势后,以“电台转移”为由没有执行命令,坚持要求部队日夜兼程向西追击。他手下的第14军40师120团强行军一百二十公里,抢占雷州半岛要地遂溪城,彻底堵死白崇禧部队撤往海南岛的道路。此战第四兵团歼敌七万余人,中央后来评价:“当机立断,胸怀全局”。
1955年授衔时,二野三位兵团司令员获得不同军衔:陈锡联、杨勇是上将,陈赓获得大将军衔。这个差异源于评定标准的特殊性。当时大将衔对应“野战军(大军区)副职”级别,而陈赓的军事贡献和实际权限已经达到这个标准。值得关注的是,第四兵团在解放战争中转战山西、河南、两广及云南,累计歼敌五十余万,战役跨度与战果居二野首位。其战略机动能力多次获得军委表彰。
陈赓的军事资历可追溯到红军初期。1931年,28岁的他成为红四方面军第12师师长,是方面军主要指挥员。此时后来的大将徐海东是他手下的团长,李先念只是团政委。按照这个发展轨迹,陈赓本应担任更高职务。但一次战斗改变了他的道路——1932年9月在鄂豫皖苏区新集战斗中,陈赓右腿被子弹打穿。由于苏区医疗条件差,他被秘密转移到上海治疗。
1932年到1933年,正是红军反“围剿”最激烈的时期。陈赓在上海治疗期间又被叛徒出卖被捕,虽然经宋庆龄等人营救脱险,但直到1933年6月才到达中央苏区。这时原红四方面军已转移到川陕地区,中央红军将领结构基本稳定。陈赓改任彭杨步兵学校校长,离开了主力部队指挥岗位。这两年多的空缺,使同期将领实现了职务超越:徐海东1932年升任师长,1933年成为副军长;李先念1932年当上师政委,1933年升为军政委。
2025-08-07,陈赓站在遂溪城头,望远镜里能看到撤退的广西部队。他的第四兵团已连续追击二十一天,官兵极度疲劳。当参谋请示是否休整时,陈赓指着地图上的琼州海峡说:“放白崇禧上岛,等于放虎归山!”
随后他命令第13军37师轻装奔袭徐闻港,缴获待运轮船二十六艘。此役不仅歼灭广西部队主力七万余人,更彻底打破国民党“经营海南”的计划。五年后在云南军区回忆这段经历时,他坦言:“战场情况瞬息万变,有时候要比命令多想一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