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晓月照千秋
狮影石桥刻国魂”
从金元诗人的壮美吟咏
到马可·波罗的惊艳记述
卢沟桥以“虹卧桑干”之姿
承载着中华文明的
厚重与中外交流的荣光
八百多年来
它既是文人墨客笔下的诗画长廊
更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永恒象征
文人墨客寄钟情
宛平史话
“卢沟晓月”凭借自身独特的魅力,赢得无数文人墨客趋之若鹜。
从金代起,历代诗人就对卢沟桥和“卢沟晓月”极尽赞美。但由于诗人们的心情不一、处境各异,所以面对“卢沟晓月”美景时,其意境、格调也不尽相同。他们在抒发自己浪漫情怀的同时,更为“卢沟晓月”增添了无限人文神韵。
金朝的礼部尚书、翰林学士赵秉文作《卢沟》一诗:
河分桥柱如瓜蔓,路入都门似犬牙。
落日卢沟沟上柳,送人几度出京华。
离别又至,站在“桥柱如瓜蔓”的卢沟桥上,看着“如犬牙”的进京之路以及落日余晖映下的垂柳,诗人不禁向它问道:“这是多少次送人离开京华了?”瞬间惜别伤感之情满溢寰宇,成就了本诗的绝美意境。
元代诗人陈孚在所作《咏神京八景》诗中,即写有《卢沟晓月》一首,诗云:
长桥弯弯饮海鲸,河水不溅冰峥嵘。
远鸡数声灯火杳,残蟾犹映长庚横。
道上征车铎声急,霜花如钱马鬣湿。
忽惊沙际金影摇,白鸥飞下黄芦立。
该诗完全是对卢沟桥的景色描写,在冬日的拂晓,长桥、河水、灯火、征车、沙滩、白鸥、黄芦,汇成一幅金、白、黄三色突出的画卷。此外,陈孚还描写出了鸡鸣声、铎铃声,二者交相唱和,在宁静的拂晓更加生动。
元代鲜于必仁还曾用散曲“折桂令”填写了《卢沟晓月》:
出都门鞭影摇红,山色空濛,林景玲珑。桥俯危波,车通远塞,栏倚长空。起宿霭千寻卧龙,掣流云万丈垂虹。路杳疏钟,似蚁行人,如步蟾宫。
这首散曲描写卢沟桥的形象,“起宿霭千寻卧龙,掣流云万丈垂虹”两句极有气势。接着又把视角拉向高空,视卢沟桥上,“似蚁行人,如步蟾宫”,既是逼真的描写,又不失浪漫的情调。
明代钱塘王洪的《卢沟晓月》之诗:
河上人家尚掩扉,河中孤月荡寒辉。
清霜古店闻鸡早,落叶空林见客稀。
飞雁渐随秋影没,远山还映曙光微。
壮游记得从东道,疋马高吟此际归。
这首诗描写秋天的卢沟桥畔,诗人将整个境界扩展开来:“清霜”“落叶”“飞雁”与“秋影”并用,以突出“孤月”的“寒辉”,使人读罢顿生凉意,充满着思归故里的愁绪。
明代徐渭的《自燕京至马水竹枝词》:
沙浑石涩夹山椒,苦刺桑干水一条。
流出芦沟成大镜,石桥狮影浸拳毛。
这首诗不仅说了水和桥,还涉及桥上的石狮子,虽没有直接写“晓月”,然而狮影一句,已把月光点出,手法上不仅暗托“晓月”,还写活了狮子,可谓别致。
除此之外,还有明永乐年间取得殿试第一名的曾綮《过卢沟桥》诗句:“渺渺平沙接远堤,一川斜月石梁西。”颇有意趣。清末戊戌变法的领导者康有为过卢沟桥时写道:“萧槭西风吹落日,羸驴驮我过卢沟”;谭嗣同则以“残月照千古,客心终不寒”的卢沟感叹来抒发自己忧国忧民的壮志情怀。
除了诗人们歌咏赞叹“卢沟晓月”美景外,它也成为历代画家泼墨挥毫的最佳素材。
元代诗人陈高就曾为一位画家的《芦沟晓月》图题诗,诗曰:
芦沟桥西车马多,山头白日照清波。
毡庐亦有江南妇,愁听金人出塞歌。
虽然我们现在已经看不到这幅《芦沟晓月》图,但通过陈高的描写,画面仿佛就呈现在眼前。显然,画家在卢沟桥畔绘出了许多车马和庐帐,在庐帐附近还有一位美丽的妇女,着装具有江南特色。最为传神之处是通过“愁听金人出塞歌”表达出了画中“江南妇”的神态,赋予了画作灵魂。
明代王绂《卢沟晓月图》以远景的方式,展现卢沟水弯弯曲曲迤逦而来:桥下流水,桥上行人,近树远山,一轮明月在晨雾中隐现,清新静谧,别有一番意境,令人神往。
王绂《卢沟晓月图》
清代乾隆年间画家张若澄曾绘《燕山八景图》,其中的《卢沟晓月》一图,采用鸟瞰视角,将疏落远山、当空皓月、如虹石桥、奔腾河水、宛平城一角以及路边旅舍尽收眼底,整体简朴幽雅却又充满诗意。
张若澄《卢沟晓月》
嘉庆年间,画家张宝绘写的《泛槎图》刻本中有《卢沟晓骑》一图,张宝系江宁上元人,自青年时代即外出游历,前后四十余年间,行迹北至京师,见识过“卢沟晓月”美景,于是将其记录在自己的画作中。只见画中线条清晰的山、桥距离未显太远,默然相对,桥上人、天上月遥相呼应,幽静而和谐。
张宝《卢沟晓骑》
嘉庆年间,日本刻印的《唐土名胜图会》,其中卷四写实且详细地描绘了卢沟桥景观,画出了远处的高山、近处的民舍,树木以及卢沟桥下汹涌的卢沟河水。
日本《唐土名胜图会》中卢沟桥景观
道光年间麟庆所著《鸿雪因缘图记》中有《卢沟策骑》一幅,描绘了出京南下任职的官员与家人朋友挥别后,策马过卢沟桥的离别之景。虽然没有点出时间,画中也没有月亮的出现,只远山、疏树、石桥、水波寥寥几笔,却将离别时的落寞之感烘托得甚好。
麟庆《卢沟策骑》
当代画家穆永瑞于1989年作《送别》,描绘了元代著名戏剧家关汉卿和王实甫在卢沟桥依依惜别之景,相传关汉卿因触犯权贵被逐出京城,挚友王实甫于卢沟桥畔洒泪相别。图中卢沟桥远远地静卧在永定河上,山水如墨,柳条摇曳,勾勒出一幅凄凉的送别景象。
穆永瑞《送别》
马可·波罗与卢沟桥
宛平史话
卢沟桥不仅在国内备受推崇,其在国外也享有盛誉,在传播媒介并不发达的古代能得到这样的推广,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可谓功不可没。
马可·波罗出生于意大利威尼斯的一个商人家庭。元至元八年(1271年),年轻的马可·波罗随父亲和叔叔前往中国,经过长途跋涉,于至元十二年(1275年)抵达元上都,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召见。马可·波罗聪明谨慎,口才也很好,很快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深得忽必烈的信任与恩宠。忽必烈将马可·波罗带到大都(北京),并委以官职,此后他的游历足迹几乎遍布中国。回国后,他于1298年完成了闻名世界的《马可·波罗游记》,他把中国和东方描述成神话般的国度,在西方社会引起了很大轰动,加强了欧洲人对中国的了解。其书中,对卢沟桥进行了详细地描述:
离开都城走十英里,来到一条叫白利桑干河(卢沟)的河旁,河上的船只载运着大批的商品穿梭往来,十分繁忙。这条河上有一座十分美丽的石桥,在世界上恐怕无与伦比。此桥长三百步,宽八步,即使十个骑马的人在桥上并肩而行,也不会感觉狭窄不便。这座桥有二十四个拱,由二十五个桥墩支撑着,桥拱与桥墩都由弧形的石头砌成,显示了高超的技术。
桥的两侧用大理石片和石柱各建了一道短墙,气势十分雄伟。桥的上升处比桥顶略宽些,但一到桥顶,桥的两侧便形成直线,彼此平行。在桥面的拱顶处有一个高大的石柱立在一个大理石的乌龟上,靠近柱脚处有一个大石狮子,柱顶上也有一个石狮。桥的倾斜面上还有一根雕有石狮的美丽的石柱,这个狮子离前一个狮子一步半,全桥各柱之间都嵌有大理石板。这与石柱上那些精巧的石狮,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这些短墙是为了防止旅人偶然失足落水而设置的。
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马可·波罗对精美绝伦的卢沟桥作了详细的描绘,并给予高度的赞美和评价,这座桥在西方被称为“马可·波罗桥”。
当时的卢沟桥建成不过百年,因此所描述的应是卢沟桥最初的形貌。如书中所述,桥的位置在距元大都“十英里”(16公里)远的地方,正与今天卢沟桥同北京(内城)的距离相合。只有桥拱的数目不一致,这可能是后来追记,或其他原因导致的错误。当然,也有很多专家和读者对《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内容的真实性表示怀疑。
客观地说,书中肯定存在错误以及夸大的成分,但马可·波罗只是一名商人,而不是历史学家或作家,来到中国的目的也不是专门撰写这本游记。他在监狱的恶劣环境中将多年以前的经历通过口述而著成书籍,能达到这个水平已经很不简单了,这些瑕疵并不能否认其记述的真实性。
END
来源:丰台区融媒体中心,微丰向(原新丰台)整理,转载请注来源;文章内容仅为传递信息,文中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目的仅在于为大家的思考和研究提供资料,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政策依据。
若信息有误,请以官方为准;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有突发事件在微博上@新丰台网 就有可能上头条哦!
合作/商务微信:weifengbbs
点个“在看”,给小编 “加鸡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