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上午,赣南师范大学吴中胜教授应邀在孔学堂举办了一场主题为“陶谢诗分水岭:自然的生活者与观赏者”的讲座,吸引了众多文学和文化爱好者前来聆听。此次讲座是贵阳孔学堂“古典诗文”系列讲座第八场,由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永伦主持。
吴中胜教授认为陶渊明、谢灵运作为南朝晋宋诗坛巨擘,后人对他们之间的差异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此次讲座主要在于寻根探源,企图找到陶谢分歧的分水岭,再由本到末,理出一些枝叶的不同。他首先指出,陶渊明、谢灵运生活不同在于他们与自然相处的身份、方式、心理不同,这是他们诗歌风格分野的关键之处。陶渊明是自然的生活者,他投身大自然,大自然也拥抱了他,他与大自然不分你我,他看到的自然山水是他心境的表现,如《归去来兮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谢灵运则是自然的观赏者,他有着雄厚的经济基础,居住在风景优美的地方,如《山居赋》中“其居也,左湖右江,往渚还汀”,并且热衷于四处游历,他写山水诗就是写旅游日记,读谢灵运的诗歌就像听他讲述游览经历。
讲座中,吴中胜教授通过对比两位诗人的作品,深入剖析了他们对自然的不同态度和表达方式。陶渊明诗歌写自然,顺口而出,信手拈来,随意流涧,写的是平常物,看的是平常景,记的是平常事,如写门前屋后、写前山后岭、写辛勤劳作、写左邻右舍,等等,他的歌充满了对自然的亲近,是一幅幅清新淡雅的田园风景。谢灵运的诗歌很多都点明了具体的地点,是观赏的视角,他的诗歌题目常有“游”“登”“过”等明显的游览性质的字眼,谢灵运面对自然,有一种新奇感,其极貌写物、穷力追新,他追寻的是新奇非凡的自然风光,展现出他对自然美景的惊叹和追求。吴中胜教授还引用了苏轼、刘熙载、宗白华等人的评价,进一步阐释了陶诗与谢诗的不同。
通过这些作品的分析,吴中胜教授让听众感受到了两位诗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陶诗自然、质朴、真挚,谢诗清新、俊逸、雕琢,陶诗的自然质朴是源于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真切体验,语言平实意境却深远;而谢诗在字词上构新逐巧,在篇章结构上雕章琢句,如“密林”“孤屿”“空水”“疏峰”等等修饰性语词的运用,以及倒叙、插叙等叙事手法的运用,具有较强的语言魅力和艺术效果。
讲座最后,听众还与吴中胜教授进行了互动交流,现场氛围热烈而活跃。讲座结束,听众朋友们纷纷表示,通过吴中胜教授的精彩讲解,对陶渊明、谢灵运诗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吴中胜教授简介
吴中胜,武汉大学博士,复旦大学博士后,赣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一流专业“汉语言文学”建设点负责人、江西省高水平教学团队负责人、江西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负责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杜甫研究会理事。在《文学评论》等报刊发表文章150多篇,《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9篇。在人民出版社等出版专著8部,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获江西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4次、三等奖3次。近年来,有多篇讲稿在《光明日报》整版发表。
来源:贵阳孔学堂
王永伦/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