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杯临近,中国男篮的最后12人大名单就要出炉了,说白了,这种“临门一脚的时刻,总是得有人离开,谁能留下,谁得打包回家,球迷心里其实早有点数,这次从沙特传来消息,14人里面要再裁掉2人,能进大名单的,个个都有两把刷子,但最后掉队的,八成已经呼之欲出。
先说这14人的基本盘,山东的高诗岩,广东双子星胡明轩、徐杰,北京北控的廖三宁,浙江的程帅澎、余嘉豪,新疆的赵睿,山西的张宁,还有旅外的王俊杰,青岛的赵嘉义,浙江广厦的胡金秋、朱俊龙,广州龙狮的李祥波,以及北京首钢的雷蒙,这一看就是最近两年CBA里表现突出的主力,既有经验老到的,也有新生代的冲劲儿,按理说,这个名单看起来还算均衡,不过,真正到了国际赛场,选择标准就变味了。
裁掉谁,其实从最近热身赛就能窥见端倪,首先,后卫线上徐杰的表现确实拉胯,这哥们在广东队时还挺灵,能突能投,国内赛场随便晃悠,但一到国际赛场,身高短板和对抗劣势就全都暴露,特别是周琦、曾凡博这些机动型大个子没法提供有效挡拆后,徐杰的作用直接砍半,别说组织串联,连投篮空间都捉襟见肘,说到底,这么一比,他留下的说服力明显不够。
至于另一个要掉队的前锋,李祥波是大概率选项,这名字一报出来,很多球迷都是一愣,1999年出生的他身高201公分,放国内还算大前锋,但到了亚洲杯这种级别,201公分就有点尴尬,既没法拉开空间,也防不住对面顶级锋线,热身赛表现也就中规中矩,相比之下,朱俊龙、胡金秋这些内线的硬度和适应性都更强,李祥波留下确实有点意外,所以如果最终名单里没有他,说实在的,球迷也不会太惊讶。
问题来了,这次名单调整,最大的意外其实是王治郅的驰援,老王压根不是球员,而是临时加入教练组的“强援,在中国男篮整体内线青黄不接的当口,王治郅的经验和指导作用一下就被放大,过去几年,内线一直是中国队的王牌,现在周琦、曾凡博这些人离开,余嘉豪再怎么努力,也顶不住亚洲杯的硬仗,这个时候王治郅进组,既能带带新人,也能稳住军心,谁说不是临门一脚的关键变数。
再说回大名单抉择,表面上看,这就是简单的优胜劣汰,实际上背后还有一堆复杂的博弈,球迷们看热闹的多,懂门道的也不少,徐杰的落选,不仅仅是个人实力问题,更是整个中国男篮战术思路的转向,过去几年,球队一直在后卫线上试图找到下一个“刘炜或者“郭艾伦,但现实摆在眼前,身板、对抗、打法适应国际赛场才是硬道理,徐杰的风格注定吃亏,这次离队,也是给所有“小后卫们敲了个警钟。
李祥波的情况也类似,内线高度和对抗不足,早就被对手研究透了,热身赛一打就知道底细,连国内球迷都质疑,怎么不留身高更高的徐昕,偏偏要带李祥波,教练组的选择标准说白了就是“能打硬仗,在亚洲杯这种级别的比赛里,没有铁血内线,根本没法拼到最后,前有姚明、王治郅,后有周琦、易建联,这些人能扛能顶,李祥波暂时还差点火候。
当然,也有球迷觉得,这次名单其实就是在“摆烂,毕竟大牌球星都不在,剩下的都是“练兵型选手,亚洲杯不是世界杯,练兵为主也能理解,问题是,每一次大赛其实都是中国篮球重新证明自己的机会,哪怕只剩下“板凳阵容,也得打出点气势来,教练组这次的选择,既要看眼前,也得为未来布局,谁能留下,最终还得看场上的表现说话。
王治郅的驰援,给球队带来的不仅仅是战术调整,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加持,毕竟他当年也是亚洲篮坛的“巨无霸,有老王坐镇,年轻球员起码不会太慌,关键时刻能够顶住压力,这一点对现在的中国男篮来说,比什么都重要,毕竟,场上能打硬仗的老大哥,才是年轻人最可靠的靠山。
最后,回到这份名单本身,不管球迷怎么吐槽、怎么对喷,最终的选择权始终掌握在教练组手里,亚洲杯12人大名单一旦敲定,就是生死战的阵容,谁能扛住压力,谁就能成为新一代中国男篮的中坚力量,徐杰、李祥波的落选,其实也是一次阵痛,只有不断经历这种阵痛,中国男篮才能真正走向成熟。
亚洲杯的号角已经吹响,名单争议也好,临阵换人也罢,关键还是看场上表现,拭目以待,这届中国男篮能不能在逆境中杀出血路,给球迷一个满意的交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