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声喊叫的“熊孩子”
旁若无人的“手机外放”
一秒上下“几百万”的视频会议
您在高铁上遭遇过这些“噪音”吗?
最近,有网友发文分享了自己在高铁上的“奇遇”。据其描述,一位乘坐高铁的“大佬”从早上八点半上车后,打了7个小时电话。无独有偶,还有网友发视频吐槽,自己在火车上遇到一群老太太在火车卧铺车厢走廊大声放音乐唱歌跳广场舞。对此,12306客服表示:如果您认为对方影响到您休息,可以向列车工作人员反馈。乘客在购票时尽量选择“静音车厢”,以减少噪声影响。想听不到噪声真的很难吗?
高铁上扰民,真的没治了吗?
近日,有网友发文分享了自己在高铁上的“奇遇”。据其描述,一位乘坐高铁的“大佬”从早上八点半上车后,就开始不间断地打电话,听取下属汇报并指导工作。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中午12点,大佬才停下用餐。网友本以为可以清静一会儿,不料仅仅十分钟后,这位“大佬”放下饭碗,又拿起了电话继续“奋战”。
高铁处处显示着高技术加持下的气质,但一些乘客的素质却没跟着“高”起来。此事迅速引发网友热议。不少网友纷纷表示感同身受,分享了自己在火车上遭遇的类似“电话轰炸”经历。更有网友幽默发问:“这位大佬的喉咙是铁打的吗?”“他的手机是核动力的吧?”“好奇这位大佬是买票坐车,还是买票来开电话会议的?”可见大家对此类现象真的是厌恶至极。
坐车8小时,打电话7小时,这也是没谁了。让人意难平的是,12306客服工作人员向媒体记者解释,没有专门条款禁止旅客打电话或说话,如果影响到休息,可向列车工作人员反馈,但也只能要求打电话的乘客降低音量。
事实上,几年前某次高铁上曾发生过一男子无视工作人员提醒大声打电话开会2个多小时的事件,此案例令人泄气之处,显然是“把问题交给高铁工作人员处理未必有效果”这一点。理论上,高铁工作人员应该具有制止住不文明行为的能力和方法。
近日,福建厦门开往武汉的高铁上,多名大妈在车厢内跳舞并大声喧哗。其他乘客反映,列车员多次劝阻无果,严重影响乘车环境。记者致电12306,工作人员解释道,乘客若遇类似情况,可先向列车员求助;若多次劝阻无效,可联系乘警或报警处理。
人在高铁上,依然处在文明的秩序中。谨守边界、不影响他人,是小学生都知道的道理。而对于乘客不文明行为,高铁也负有管理职责。如果大声喧哗者一次次得逞,就会伤害到其他乘客的心灵,就会把整个车厢的环境质量“拉低”。
静音车厢是怎么静音的?
建议乘客尽量选择“静音车厢”,是有建设性的。不过,当前的“静音车厢”是否足够多,是个问题。
早在2020年12月,铁路部门在京沪、成渝高铁试点“静音车厢”服务,逐步扩展至京广、郑渝、京哈、沪昆、西成高铁。静音车厢座位的价格与普通车厢同等级座位的价格保持相同。
中国铁路微信公众号发文称,为给旅客营造“静”的氛围,静音车厢内的语音播报音量是正常音量的30%至40%,乘务员会掌握每名旅客的到站信息,为每位旅客提一对一到站提醒服务;乘务员会在静音车厢内提醒旅客保持安静;餐服员进入静音车厢会停止对商品的介绍,如果旅客需要餐饮服务可扫描二维码下单;还为旅客准备了眼罩、耳机、止鼾器等“静音”商品。
据中新网报道,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了自己实地打卡静音车厢的体验。一位网友谈到,静音车厢里的乘客都很安静,基本只能听到高铁运行的声音,没有人大声交谈,也没有人外放短视频,还看到孩子们在座位上写起了作业,期间会有“关音菩萨”(指乘务员)呼吁和监督乘客保持安静。“以为静音车厢是高科技吸音,坐上后发现是纯人工静音”。
关于静音车厢乘坐规则,铁路12306APP购票页面显示,旅客在静音车厢内需保证电子设备静音,如需接打电话或相互交谈需离开静音车厢,还强调携儿童出行的旅客需照看好孩子以避免其喧哗,不建议这类旅客选购静音车厢。
对于静音车厢,虽然大部分网友持支持态度,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有网友表示,多人出行多少会发出一些声音,而静音与否全靠旅客自觉。一旦乘务员提示不及时,静音车厢与普通车厢没有区别。“静音车厢纯靠人工闭麦,就好像车厢里加了‘班主任’,列车员提醒就变小声,走远了就声音就大起来了。”
静音车厢不能喧哗=普通车厢可以随便喧哗?
无论是火车、高铁还是地铁,甚至是公交车上,密闭空间的噪音问题是长期困扰旅客的问题,包括手机外放、孩子哭闹、成群结队的喧哗等,都会给同一个公共空间周边的人造成噪音污染,而导致乘坐公共交通体验感变差。即使设置了“静音车厢”,也不意味着其他车厢就能是“噪音车厢”。不管是在什么车厢,只要是公共场所,每个人都要遵守乘车规则、遵守社会公德。
静音车厢的探索表明,从制度和机制上发力,对包括高声打电话在内的噪音说“不”,是一个亟待完成的课题。在人们需要安静的意愿越发强烈的情况下,静音车厢的普及自不待言,建立起“所有车厢都是静音车厢”的意识也有必要。这需要从立规、立法层面消解“无规可循”的空白,也需要有关部门向管理体系多投入资源。说白了,既然静音车厢并不是因为设置了“吸音术”实现了“宁静自由”,而只是靠“人工闭麦”和“不听劝可被带离”的震慑控制噪声,那么这种机制为什么不能逐步移植到更多车厢里来?——静音车厢不同样面对着“无规可循”的窘迫吗,那它为什么能做到严格管束不文明现象?
从禁食泡面引发的热烈争论,到一次性座套的火爆售卖,再到长达七个半小时的电话轰炸,这些事情看似是高铁旅途中发生的短暂插曲,却映照出在公共治理中如何兼顾温度与制度、平衡人情与规则的永恒课题。
从根本上说,要想在车厢里听不到噪声、看不到失序,当然有赖于所有乘客素养的提高。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现阶段,以规则的完善、管理的加码,引导乘客敬畏公共秩序、体恤他人感受,可以立即做到。这不必等,也不必左右为难。
对此,你怎么看?
编 辑 | 杨秋煜
综合 | 新京报 现代快报 金羊网 中国新闻网 新闻晨报 红网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